欢迎访问新玻网,我们将会竭尽全力为您服务!

踩在碎玻璃上看展什么体验?

发布时间:2018-11-07 浏览量:1805 来源:新民晚报
上海玻璃博物馆本年度“退火”项目正式开幕。上海玻璃博物馆通过项目艺术总监李力邀请艺术家刘建华和孙逊以玻璃为媒介材料进行最新创作,同期呈现的“物镜——刘建华个展”和“塞上——孙逊个展”于博物馆最新改造的当代艺术空间中向公众开放。

上海玻璃博物馆本年度“退火”项目
海报官方图

踩在碎玻璃上艰难逛展览
 
“物镜——刘建华个展”将于当代艺术空间二楼集中呈现,三件/组最新完成的玻璃材质装置作品以有机的空间逻辑贯穿展览,展厅同时呈现半开放状态引入窗外的自然流动,装置的压抑感以及皮肤感知的四季变换都将成为展览场域的一部分,引发参观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到心理层面的共通和思考,追问个体与日常的联系,重置和打破习以为常的既定概念。
 
作品《碑》就以其庞大的体量和血红色外观向观众营造了肃穆和压迫气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相通的另一展厅里暗潮涌动下的喧嚣、压抑和不安。在第二个展厅里,玻璃碎片平铺在整座展厅,观众看展必须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地挪动。脚下无规律的“咯吱、咯吱”的声音提醒着观众正身处一个“危机四伏”领域,当观众踏入这个地上布满碎玻璃的展厅时,“物镜”将会触发他们从视觉、听觉、触觉到心灵层面的共通和思考。这一展厅中央放置的《黑色的形体》由玻璃、水泥混杂制成的书形墙组成,每堵书形墙的高度高达2.5米,厚度可达将近半米。三堵庞然大物赫然伫立在观众面前,阻碍着观众的前行,在危机四伏的气氛上又为观众增添了心理压力。半开放状态的展厅内,艺术家为一半窗户镶了油画框,窗外风景的自然流动与展览融为一体。

观众踩在玻璃上看展
图说:观众踩在玻璃上看展官方图
 
在《碑》、《黑色的形体》和《呼吸的风景》这三件作品中,艺术家全部使用玻璃作为原材料进行创作。长久以来,艺术家刘建华以使用陶瓷进行创作而为人熟知。他时常以日常用品或抽象的形态为创作原型,在看似平淡的表面之下反思当下社会和生活的问题。刘建华的作品视觉效果轻盈,但实则却坚硬又脆弱。玻璃与陶瓷虽然具有看似截然不同的形态和性质,但是在刘建华看来,它们都与自然界的物质息息相关。
 
上海玻璃博物馆新建成的当代艺术空间一楼将展出“塞上——孙逊个展”,引自唐朝诗人王维“使至塞上”,展览标题探讨意向转换和时空属性。该展览上集展出孙逊系列手稿、绘画、动画影像以展示艺术家对于新创作的思考脉络,而这一玻璃材质的大型装置新作则将在明年3月的展览下集揭开。

欢迎更多艺术家使用玻璃创作
 
“退火”是玻璃制造工艺中极其重要的步骤,是玻璃塑形的决定因素,同时它承载着创作中让人期待的随机性与不可预知性。上海玻璃博物馆“退火”项目始于2014年,五年来先后邀请到了张鼎、杨心广、廖斐、毕蓉蓉、林天苗、刘建华和孙逊共7位艺术家参与到这一项目,这些艺术家大多是艺术生涯中首次集中使用玻璃这一材料,这样一种带有实验性质的创作不但延展了玻璃这一材质的无限可能性,更拓宽了当代艺术被创作和被接受的外延。

展览作品《呼吸的风景》
图说:展览作品《呼吸的风景》官方图
 
玻璃博物馆馆长张琳表示:“未来我们会更加开放艺术家申请机制,希望更多有兴趣的国内外当代艺术家参与这个项目,推动项目在国际当代艺术界、玻璃艺术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玻璃这种材料的研究发展属于科学范畴,而当代艺术则是艺术范畴中最前卫、最善于思考社会未来和人类命运的。科学与艺术,在‘退火’项目中率先做了交融和结合。我们绝不故步自封将继续模糊科学与艺术的边界,融入多学科视角,也许在未来科学家、哲学家、社会研究者也可以加入到这个有趣的项目之中。”“退火”项目艺术总监李力自2014年来持续邀请对于不同材料创作感兴趣的艺术家,她并不为艺术家设置创作的规则和边界,而是鼓励他们利用相对不熟悉的玻璃材料大胆而自由的创作。
 
上海玻璃博物馆值“退火”项目五周年之际公布博物馆园区的新规划——新建成的当代艺术空间将持续聚焦当代艺术研究和展示,2019年将有张鼎、杨福东、杨振中、刘建华等多位艺术家进驻博物馆园区成立艺术家工作室,2020年上海美术学院新校区将与玻璃博物馆毗邻。今后上海玻璃博物馆将以更多元的姿态和身份介入当代艺术,为城市西北角增添当代艺术的新阵营。
 
展览持续到2019年5月31日。

注:新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新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新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新玻网或将追究责任。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新玻网编辑或补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