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第八届中国企业创新活动日暨2017(第十七届)中国企业创新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生产力学会名誉会长蒋正华,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委员会主席、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主任王瑞军出席并讲话。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应邀出席论坛并围绕“深化创新驱动振兴实体经济”作主题演讲。
演讲实录
谈中国建材集团的创新转型模式
宋志平
中国建材集团是去年8月26日由原中国建材集团和原中材集团两家央企合并成立,总资产6000亿元,是全球最大的建材产业集团,是一家很有实力的公司。现在集团拥有水泥产能5.3亿吨,混凝土产能4.3亿立方米,石膏板产能21亿平方米,玻璃纤维产能178万吨,风力叶片产能16吉瓦,均位列世界第一。除此之外,我们的水泥、玻璃的大型装备出口在全球也具有领先优势,过去十年,通过EPC交钥匙工程,我们在全球共建设312条大型水泥线、60条大型玻璃线,全球市场占有率65%。大家试想,跨国公司有没有一个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能达65%,中国建材集团做到了。
那么中国建材集团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我们的口号是要实现“从大到伟大”的跨越,不仅仅是规模要“大”。作为一家中央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建材集团的规模已经发展很大,但是我们要追求从“做大”到“做强、做优、做大”,这就是伟大的企业。伟大企业有三点特质:一是要有规模,二是要有效益,三是要发展可持续,用创新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从事企业工作38年,大学一毕业就在工厂工作,历经多年的工厂管理实践,自己时常提醒“管理、管理、再管理”的重要性。但现在不同了,我认为企业有三件事非常重要,一是创新,二是整合,三是管理。今天企业发展很重要的是把创新放在首位,因为如果我们过于依赖于企业的?部管理,可能会在创新面前错失良机,和一些重大创新失之交臂,也可能被淘汰。整合就是整合资源,包括整合市场,关注外部的市场和外部的资源,不能老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15年前,中国建材集团是一家收入仅20亿元、极度困难的公司,这些年依靠创新和整合快速发展起来,成为全球最大的一家建材企业。
今天会议主题是关于“创新驱动”。中国建材集团的发展战略是三大战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国际合作,其中创新驱动是放在第一位。关于中国建材集团的创新转型模式,我想讲三点。
中国建材集团创新转型的方向是“四化”
一是高端化。在建筑材料行业里,中国建材集团的技术和装备在全球已达到中高端水平,无论是大型水泥、玻璃、新型建材还是新材料等装备都处于中高端水平,从过去“跟跑”步入“并跑”、开始进入“领跑”。现在如果仅仅说中高端,可能对中国建材集团没有太大的挑战性,因此我们把目标定为高端化。国际上同行也认可我们在某些领域开始进入高端水平。跟跑比较容易,前面有几个人在跑,并跑还可以看看左右,领跑就不那么容易,因为没有参照物了。就如同华为的任正非所讲,前面空无一人感觉很孤独。举个例子,过去开国际水泥大会,通常是其他发达国家的公司代表先发言,他们讲的时候我们还能够多一些思考,现在人家请我们作为全球最大的水泥企业代表先讲,听听我们的观点和想法,这就是作为领跑者面临的问题。高端化并不容易,迈向高端既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挑战。
二是智能化。这些年来,我国建材领域的智能化发展得非常快。以水泥厂为例,过去一条日产5000吨的水泥生产线需2500人,而现在仅需50人,过去有一个主控室,需要电脑操作员坐在那里,通过各自的电脑操作,而现在完全是智能化操作,主控室都不需要了,人的操作误差没有了,生产线上过去用人最多的包装车间完全由机器人操作。大家想想,那么大规模的生产线50人三班倒,一班也就十几人,可以说是无人工厂了。这不是发生在国外,也不是发生在未来,而就是在今天的中国,就在中国建材的泰安水泥工厂里。当然我们在智能化方面也还在向德国先进的企业学习。
三是绿色化。建筑材料属于高耗能、对环境负荷高的行业。大家知道,我国建筑物能耗占全社会总耗能的46%,也就是说建筑的节能非常重要,节能相当于零成本的新能源,建筑材料在这方面首当其冲。建筑物相关能耗里通过窗户散发的能量约占48%,以窗户用的玻璃为例,现在推广两层中空的三层玻璃,用低辐射low-E膜的白玻璃,透光性非常好,红外线不可穿过,可见光可透过,节能70%—80%。另一方面是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减排,我国生产24亿吨水泥,产量这么大,意味着释放10亿吨二氧化碳。现在低标号的水泥占市场的65%,如果我们改为高标号水泥,就能减少40%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减少4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四是国际化。过去这些年,我们最初出口产品,后来出口装备,现在我们到了必须深耕国际市场的阶段,要扎根去海外建生产基地。中国建材要建10个大型的海外建材工业园,其中赞比亚就有一个。前几天,国务院领导同志视察了赞比亚首都卢萨卡附近的中国建材赞比亚工业园,我陪同做了汇报,整个建材工业园占地6700亩,有水泥生产线、骨料、商混和烧结砖项目,明年上半年将全部投产。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呢?这次调研期间,赞比亚的副总统接见我时问到,中国建材为什么选择来赞比亚投资呢?我说我们来赞比亚投资其实是想为赞比亚的经济做贡献,中国建材“走出去”秉持三个原则。一是为当地经济做贡献,二是和当地企业合作,三是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积极参与当地的公益事业。中国建材在卢萨卡先建了一所学校和一所医院,都已经投入使用。学校有170个孩子在上课,国务院领导同志特地看望了学校师生,我们也给孩子们每人送了个书包和还给学校送了足球,听了孩子们用当地土语唱“手挽手、心连心,我们和中国一家亲”的歌曲,很是感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受人尊重,必须深入人心,不仅产品要好,人也要好,甚至人好比产品好更重要,要带着我们的“真实亲诚”的文化走出去。
中国建材集团创新转型的方式是“三条曲线”
谈到中国建材集团,大家都知道我们有水泥、玻璃、新型建材等很多业务,这么多业务搞创新也会有些创新方式的区别,中国建材集团的创新方式是打组合拳。我们构筑了产业创新升级的“三条曲线”。
第一条曲线是水泥、玻璃等现有传统建材业务的结构调整。这些业务领域不再扩张规模,要在精耕细作的基础上持续提质增效,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第二条曲线是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的“三新”产业。去年“三新”产业板块为集团创造了51亿元利润,今后我们仍要加大这些方面的投资。以新型房屋为例,现在我们推出的加能源5.0的新型房屋有地热、光热、光电、风电和沼气,每个房子不但不耗费能源反而成为一个小能源输出中心,一套房屋的太阳能屋顶每月能产生700元的电费收入,这对住户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在密云石城镇建设了绿色小镇,农户开展农家乐旅游业务,每年从五一到十一的一个旅游旺季,一个拥有150平米新型房屋的农户家庭可以获得15万元到20万元的收入,老百姓自己住一楼,游客住二楼。现在周围很多地区都在找我们建设绿色小镇。中国农村有300亿平方米的房屋需要改造,这些房屋既不抗震,也不节能,中国建材推出的新型房屋未来会有很大的市场。同时我们也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材料,三年前中国建材收购了圣戈班的Avancis公司,引入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技术,我们的目标是在全球做到15吉瓦,国内10吉瓦,海外5吉瓦。最近我们在慕尼黑研究所的科学家研究出300mm×300mm、光电转换率达17.9%的薄膜太阳能电池,这样就会颠覆单晶硅、多晶硅的体系,未来我们住房、厂房的楼顶、外护面完全可以采用薄膜式太阳能电池。
积极践行三条曲线,提升持续发展力
第三条曲线是重点做好制造服务业的升级。其中包含互联网+等新业态,优化服务模式,大力推广“跨境电商+海外仓”;我们还采用“智慧工业”模式,就像刚才讲到国外的300多条水泥生产线以前大多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在管,现在中国建材已经在管理30多条线,有点像香格里拉饭店管理集团连锁管理饭店的模式。从未来全球来看,中国建材可以变成一个建材的管理集团,我们计划帮助海外管理100家大型水泥工厂;此外,我们也在推广检测认证服务,这些新业态不靠重资产投入,而是靠智力资本。去年集团旗下的国检集团正式挂牌上市,是我国建材行业规模最大的第三方检验认证服务机构。我们住房的材料是否安全,是否符合居住条件,这些都可以通过检测认证。瑞士有一家欧洲最大的检测中心SGS公司,是全球的检验认证机构,每年有400多亿的收入,40多亿的利润。国检集团上市历经了10年,后10年要在全球设立中国的实验室,开展国际认证和检测业务,对标SGS,把国检集团的品牌CTC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检测认证品牌。
中国建材集团创新转型的方法是集成创新
收购的德国AVANCIS研究所实现铜铟镓硒光电转换率17.9%
大家可能会问到,中国建材集团的技术来源是什么。创新有原始创新、模仿创新和集成创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建材也是走了一条模仿创新的路子,但随着经济发展,只靠模仿就不会有什么竞争力,所以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的创新方法调整为集成创新。集成创新就是不自已关着门做,而是开放式、协同式、合作式、集成式的,中国建材的创新集成全球的相关技术要素和自身独创的优势,降低了创新成本,缩短创新距离,加快创新速度。我们有开放性的大型创新平台,在这个创新平台有26个院所,3.8万名科技工作者,但我们还是向全社会开展技术外包,把社会上的科技力量吸引到集团的创新平台上来。我们也和民营高科技企业合作,以TFT电子玻璃为例,中国建材第一个项目就是和国内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合作开展的。同时我们还有选择的收购了一些国外的科技企业,比如,前几年我们在德国收购了两家高科技企业,解决了我们的风力发电叶片技术、太阳能薄膜技术的难题,最近我们还计划收购一家机器人公司,提升我们在智能化制造方面的水平。德国的技术人员工作踏实认真,很职业化,进入中国建材集团后,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的员工,他们佩戴公司司徽,很有企业归属感。
中国建材集团认为,随着集团业务的高端化,集团也将越来越多的开展原始创新,也就是从0到1的垂直式自主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