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曾经获得台湾金马奖和亚太影展的最佳女主角,一位曾是金马奖最佳导演,但他们现在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中国现代玻璃艺术家,他们就是来自台湾的杨惠姗和张毅。近日,两位艺术家携手在布鲁塞尔文化中心举行了《一朵中国琉璃花——当代琉璃艺术展》,引起当地民众的较大反响。
中国古代玻璃被称为琉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中国的琉璃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至今已历时三千多年。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玻璃艺术却被中国人逐渐淡忘了,甚至被贴上了舶来品的标签。但是大约在30年前,杨惠姗和张毅却奋不顾身地投入到复兴中国玻璃工艺的事业中。说起如何与玻璃艺术结缘,杨惠姗认为这就是命运的安排:“第一次看到玻璃艺术是在我们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里。那个时候,张导演借了很多国外艺术家的作品作为戏里面‘我’的收藏。所以这个缘起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用这个材质可以进行创作,可以做艺术作品,而不是只做生活中的功能性的用品。所以我就非常地着迷,真的是着迷。”
1987年,正处于演艺事业巅峰的杨惠姗决定息影,与张毅重新开创一项全新的事业。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开创了华人第一个玻璃艺术工作室,并把这个工作室命名为“琉璃工房”。经过刻苦学习和探索,他们逐渐掌握了玻璃制作的脱蜡铸造技法。杨惠姗说:“我们那时候有一个共识,新的事业必须是有意义的,是创作型的,这个创作必须是可以谈一些我们中国人对生命的认识,表达对美术的看法。所以,那个时候就选择了玻璃粉脱腊法。只有这个脱蜡法可以做到那么复杂和准确的细节。你可以很仔细地去看它所有的细节,包括颜色放置的位置等等,就像画家用它的画布和颜料,只是我们是用琉璃的这个材质去呈现。”
杨惠姗和张毅现在都跻身于世界著名玻璃工艺大师的行列,也成为中国现代琉璃艺术的推动者。他们要以现代创作的语汇,让琉璃艺术作品承载深沉的东方哲学,表现出东方美学的形与意,从而让这些艺术品成为西方艺术界了解中国传统的重要载体。
这次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琉璃艺术展以花朵作为主题,两位艺术家在展品中特别选取了布鲁塞尔的市花??鸢尾花。杨惠姗和张毅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还是艺术创作中的伙伴,因此他们总是相互介绍对方的作品。张毅说,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作《简简吟》中曾说道“彩云易散琉璃脆”,琉璃是一种易碎的材质,杨惠姗就是要将美丽的花放在这个“无常”的材质中,表达中国人对生命的思考:“惠姗是喜欢花到疯狂的地步。但是我们都知道,当我们说花时,全世界只有中国人想到静花水月对我们有特别的意义,花开花谢几乎就是缘起缘灭的意思。那么像琉璃这样的材质,它呈现的是华丽得不得了,但因为它是玻璃制的,所以那个脆弱和给你在质感上的感受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矛盾,成了一种反省。”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法国玻璃艺术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引导了玻璃艺术的时代潮流。但经过近30年的努力,杨惠姗和张毅不仅赋予玻璃艺术品以中国文化的特色,而且发扬光大。他们的作品色彩丰富,体积之大超出了许多国外同行的想像,他们还在使用玻璃这种材质进行雕塑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张毅说:“其实在十九世纪的时候,有非常多的雕塑艺术家努力开发新的雕塑材质,其中最重要的艺术家包括罗丹。他们花非常大的力量在研究,如果在所有传统的雕塑材质都走到一个尽头的时候,它有什么样的可能。 我们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杨惠姗、张毅把那个可能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两位艺术家多年来一直努力推广中国的玻璃艺术。他们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把国际的玻璃艺术引到国内,让国外的艺术家认识中国;另外一个是他们要让自己的作品走出去,得到大家的关注。杨惠姗说:“不管是品牌还是艺术,要让他们认同你,必须要有一定的说服力,你要提出一些观念,并且要从技术上实现这些观念。这个技术上的突破要很大,如果你和他们差异不大的时候,也得不到最大的关注,要让他看到你就‘哇’!当法国人看到我们作品的尺寸时,他们有点酸酸的,不是味儿。因为他们一直觉得他们延续了玻璃艺术的历史,不管从品牌还是艺术家个人,从来没有中断。那现在我们突然间冒出来,在这么短的时间把尺寸做到那么大,远远超过他们范围,可是他就看到你了。”
据了解,杨惠姗、张毅多次应邀到国内外各地进行作品展览,作品已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等二十多家世界级博物馆收藏。而在此前,许多国际顶尖博物馆都认为世界玻璃史上从来没有中国人的名字,直到杨惠姗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