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玻网,我们将会竭尽全力为您服务!

中国的玻璃发展史

发布时间:2017-02-13 浏览量:1946 来源:网络
古代玻璃制品
 
  中国玻璃制作已有千年的文化。考古发现表明,伊拉克阿斯马尔出土的玻璃残片,距今年代约为4300年。玻璃器皿大约是在3600年前出现在两河流域。西方古玻璃一直以钠钙玻璃为主,耐温性能较好,对骤冷骤热的适应性较强。距今2600年前,玻璃制造技术在欧洲及地中海沿岸十分流行,其制品通过西域(今新疆)传入我国。
 
  周朝
 
  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在河南洛阳庄淳沟、陕西宝鸡茹家庄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发现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最早的玻璃大概出现在春秋末年。举个例子,越王勾践剑,它的剑格两面其实有镶嵌着含有较多小气泡的浅蓝色玻璃。这上面的玻璃块不含铅,只算是钾玻璃。吴王夫差剑上也有嵌入的玻璃块,不过是透明的。这两柄剑上不约而同使用了玻璃作为装饰,可见当时玻璃是一种极为珍贵少见的物质。只有王家贵族能够用上。战国有名的玻璃器就是蜻蜓眼了,真正意义上的铅钡玻璃就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还有玻璃璧,玻璃剑饰,玻璃印章等。这个时期的玻璃器大多以镶嵌形式作为器物装饰,独立器物较少。
 
  汉代
 
  汉代玻璃继承战国铅钡玻璃的传统,多仿玉。按器形、用途分为玻璃容器、丧葬用玻璃器和玻璃装饰品。有较多为罗马波斯进口的玻璃器。2000多年前,那位据说能够做掌上舞的“赵飞燕婕妤”居住在“昭阳殿”的时候,“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照达,毛发不得藏焉”。说明那时候透明的门窗已可以照得眉发毕露。喜好“神仙”的汉武帝在“起祠神屋”时,门窗也全部用“琉璃为之,光照洞彻”。可见,所谓“窗明几净”的居室,并非现代始有。
 
古代玻璃制品
 
  魏晋南北朝
 
  到了魏晋南北朝,虽然社会动荡,但是上层社会的斗富和奢侈作风,还是使铅钡玻璃得到发展,罗马和萨珊器皿的进口增多。至北魏时期,中国已经采用了玻璃吹制技术。这个时期的国产玻璃器与进口的罗马玻璃、萨珊玻璃相较,数量是比较少的。
 
  隋唐
 
  隋唐时期的玻璃制造出现重大发展。尤其是唐朝的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隋唐时期的玻璃成分主要采用高铅玻璃和钠钙玻璃两种不同配方,尤其是钠钙玻璃在这段时期明显增多,这又和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往来是分不开的。在唐代,佛教的舍利瘗埋制度是选用玻璃瓶作为盛放舍利的最内层容,这也促进了中国玻璃业的发展。此时与西方的玻璃贸易仍在继续,西亚的晚期萨珊玻璃和早期伊斯兰玻璃仍不断通过丝绸之路输入我国。隋唐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相当精美,国产玻璃较魏晋南北朝有所增加,不过这时的玻璃器和汉仿玉玻璃不同,主要注重表现玻璃晶莹剔透的质感效果。
 
  宋朝
 
  时至北宋时期,玻璃工艺水平又有了很大进步。河北定县的一座北宋培基中出土的33件舍利玻璃瓶,器壁如薄纸、如晶明;安徽天长出土的磨光玻璃,以及河南密县出土的上百只鸡卵状玻璃瓶,都是北宋玻璃制造技术进步和吹制玻璃水平发达的证明。
 
  元明
 
  元明时期玻璃不被重视,即使仍有生产,技术也没有提高多少。明时海禁,进口我国的西方玻璃器数量明显下降了,此时伊斯兰玻璃正走入下坡路(取代伊斯兰玻璃的是威尼斯玻璃)。这种情况直至清初才发生变化。
 
  清朝
 
  清代自康熙时设立了宫廷玻璃场,曾雇佣多名欧洲玻璃工匠作指导,专门为皇室制造各种高级艺术玻璃,已能生产透明玻璃和颜色多达15种以上的单色不透明玻璃。这些举措既促进了我国玻璃制造业的发展,又体现了中外科学文化的互相交流。清代的缠丝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烟壶等,都是世界玻璃艺术的珍品。其中“套料”装饰艺术是清代的创新,形式及装饰已有多种风貌,其格调越趋精致华美。乾隆时,玻璃在颜色、开关和大小上增加了不同的变化,尤其是在颜色上玻璃不但涂以瓷釉,且因蓝色宝石色彩光鲜,而有很多不透明,宝蓝色器皿的制造,除此之外,杂色彩绘的使用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盛行起来。清朝时,也有刻有不同浮雕的玻璃,这技术把玻璃引向一更广大的试验,也是一项颜色结合的试验。皇室的技术工作坊早从西元1770年就开始没落。

注:新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新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新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新玻网或将追究责任。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新玻网编辑或补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