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玻网,我们将会竭尽全力为您服务!

著名考古学家安家瑶:“玻璃”折射出东西文化丝路交流的光华

发布时间:2021-10-18 浏览量:1892 来源:收藏周刊
日前,值“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在广州举办之际,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及原汉唐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博士生导师、德意志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安家瑶,在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接受了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的专访。作为国内外最早开展中国古代玻璃研究的学者,她以与其渊源颇深的南汉康陵出土玻璃瓶为切入点,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玲珑透澈、缤纷东西”的“丝路”玻璃故事。

安家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原汉唐研究室主任,原西安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德意志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长期从事唐长安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主持多项重要考古发掘。在中国古代玻璃器研究方面有深入研究。

与广州、与康陵玻璃瓶的缘分
 
收藏周刊:安老师,您好。日前,作为专家代表,你出席了正在南越王博物院举办的“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开幕式,今天,您又来到了南汉二陵博物馆观展。
 
安家瑶:是啊,这是我头一次来参观这座年轻而丰富的展馆。不过,我与这座博物馆、与广州的不解之缘,数十年前已深深结下。南越国宫署发掘之时,我有幸成为合作的第一任队长;2003年康陵发掘之始,我亦受麦英豪先生邀请而来,其时大家还在研究此处是否为南汉祭天圜丘。后来确认是南汉开国皇帝刘岩的陵墓——康陵,还有哀册文碑,我非常高兴,而且这里还出土了玻璃残片。
 
收藏周刊:藏于南汉二陵博物馆、目前正在“四海通达”展出的一件绿色玻璃瓶,是您当年亲自研究过的吗?
 
安家瑶:对。这件玻璃瓶是康陵出土的上百件玻璃碎片中能够修复起来的唯一一件,尤其珍贵。
 
收藏周刊:作为国内外最早开展中国古代玻璃研究的学者之一,您如何看待这个玻璃瓶,在玻璃研究史乃至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研究范畴里的地位和意义?
 
安家瑶:玻璃,我们要看时代和其在时代中的地位。在已知的考古发掘和博物馆收藏中,还没有见到与(这件康陵玻璃瓶)完全一样的玻璃器,但在伊斯兰玻璃中却有相似的器形和相同的装饰。康陵出土玻璃残片可以看出器型的直口鼓腹玻璃瓶和侈口长颈鼓腹玻璃瓶也是伊斯兰玻璃器的常见器形。分析这批玻璃残片的制作工艺和化学成分,可以得出康陵玻璃是伊斯兰玻璃的结论。
 
南汉康陵出土的伊斯兰玻璃是对历史文献很好的印证。广州自先秦时代便是海上交通的重要港口。自汉至唐,广州在中国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唐代宗视琉璃盘为珍宝的故事也发生在广州——
 
代宗大历八年(773年),路嗣恭前往广州平叛哥舒晃叛乱,平定后,献给唐代宗一个玻璃盘,直径九寸,代宗以为“天下至宝”。不久,宰相元载获罪被抄家,一个直径达一尺的玻璃盘被抄出,这个玻璃盘也是路嗣恭平定岭南后送给元载的。代宗发现路嗣恭竟然没把最大的玻璃盘贡献给自己,心中非常不快。路嗣恭在广州得到的玻璃盘,应是从阿拉伯帝国运来的西方玻璃,正因这种玻璃盘在中国很难得到,所以代宗“以为至宝”。
 
从考古出土的玻璃器可以看出,中国古玻璃一直存在着两个系统:进口玻璃和国产玻璃。这两个系统不仅存在于隋唐之前,也存在于隋唐之后。通过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从西方进口的玻璃器,一直是中国上层社会竞相追逐的时尚奢侈品。中国国产玻璃的产生和发展,与东西文明的交流和碰撞相关联。虽然玻璃在古代没有发展为中国主要的手工业,但是中国玻璃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印记,清新独特。

自战国到北宋一直存在两类系统:进口玻璃和国产玻璃
 
收藏周刊: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玻璃珠子,是否就在春秋末战国初?
 
安家瑶:对。最早它们是进口的,但,您知道中国人模仿能力特强,很快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制造出外观相似,甚至更漂亮更大的珠子。
 
收藏周刊:这个“超越期”是几时?
 
安家瑶:战国。战国早期墓里,出土有进口“蜻蜓眼”,中期则大量出现国产品。譬如战国中山国王厝的陵,其出土“蜻蜓眼”质地就有钠钙玻璃和铅钡玻璃,也就是既有“进口”又有“国产”。
 
收藏周刊:珠子是否是最早的玻璃器?如何从成分上分辨进口玻璃和国产玻璃?
 
安家瑶:据考古发现,世界最早的玻璃诞生在公元前2500-23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即今天伊拉克地区。玻璃诞生后经上千年磨炼,才从制作小件玻璃饰品,发展到制作玻璃容器。
 
关于中国玻璃的起源学界尚无定论,但从考古出土玻璃器可看出,自战国到北宋,我国一直存在两类不同系统的玻璃制品:进口玻璃和国产玻璃。西亚玻璃多用苏打做助熔剂,称之钠钙玻璃。而中国在历史上大概是缺少自然纯碱资源,所以国产玻璃多以氧化铅作为助熔剂,生产的多是铅玻璃:战国两汉的铅钡玻璃、隋唐的高铅玻璃、宋元的钾铅玻璃。
 
收藏周刊:成分为铅钡玻璃,是否就基本认定是国产?
 
安家瑶:对。
 
收藏周刊:铅钡玻璃和钠钙玻璃有什么明显区别?
 
安家瑶:早期国产玻璃器皿含铅,玻璃的折射率高于钠钙玻璃,所以其光泽比进口玻璃要好。铅玻璃本身缺点是化学稳定性差,不耐腐蚀,所以出土的玻璃器皿大多已失去当年美丽,暗淡无光,并常附着厚厚的黄白色风化层。国产玻璃器皿在造型上的特点是小型器皿多、薄壁器皿多,器形基本保持了中国器物的风格。

从前人们把“天然”玻璃当成至宝
 
收藏周刊:在中国漫长的器物发展史上,玻璃制品是否曾出现过繁荣时期?它是怎样和我们的民族审美倾向融合的?
 
安家瑶:中国玻璃的诞生可能受西亚影响,但新建起的玻璃业很快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开始生产玉的仿制品。先民一直对玉追崇备至,质地看来相近的玻璃成为玉的代用品,玻璃衣、玻璃九窍塞、玻璃琀和玻璃“握玉”等“葬玉”出现。玻璃璧作为玉璧的代用品,自战国中期在湖南地区就广泛用于丧葬。玻璃璧在西汉时期还继续使用。2009-2011年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则出土了22件玻璃磐,其尺寸与石磬相仿。汉代就能够制造这样大型的玻璃器,这令我们对当时玻璃制造业的规模和技术刮目相看。
 
收藏周刊:当时我们自己制造玻璃的工艺,跟西方相同吗?
 
安家瑶:我们主要还是铸造的、模压成型,较富于中国特色。玻璃制造一向“小众”,社会动乱时,它可以一下子失传。我们看汉代玻璃璧那么流行,一到战乱,几乎消失。
 
收藏周刊:它的重盛是在什么时候?
 
安家瑶:也是因丝绸之路。《魏书》本纪记载中亚人,曾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中国带来玻璃制品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东西交通路线继承了两汉的传统,仍然以水路为主,仅南京东晋墓就出土七件罗马玻璃。这个时期文献对海路输入玻璃也有记载,《吴历》记:“黄武四年,扶南诸外国来献琉璃。”这个时期的北方,多依靠陆路交通。西晋诗人潘尼在《琉璃碗赋》中说:“览方贡之彼珍,玮兹碗之独奇,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其由来阻远。”明确记载了玻璃碗通过丝绸之路输入我国,与新疆发现多处罗马玻璃残片相符。
 
收藏周刊:接着我们又开始仿制吗?
 
安家瑶:最初他们的工匠可能也过来了。后来也是仿制,制咱们喜欢的东西。
 
收藏周刊:自古以来,国人似乎都对玻璃这种材质挺感兴趣的?
 
安家瑶: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分不清玻璃是天然还是人工,于是把它当成珍宝。您看颜师古,作为唐代大学者,他就认为国内玻璃是人工的,进口玻璃是天然的。中国人有个观念,觉得人工的就不值钱,天然的才珍贵。直至宋代,大家才渐渐知道玻璃乃人造。苏轼有首诗,头两句是“镕铅煮白石,作玉真自欺。琢削为酒杯,规摹定州瓷。”作玉真自欺,那时他们就知道玻璃是人工制品了。
 
收藏周刊:按照您的研究,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在玻璃制造工艺上,开始和国外技术同轨?
 
安家瑶:那比较晚了。到清代,康熙很喜欢西方的玻璃,一些传教士本身也会玻璃技艺,于是紫禁城建立了玻璃作坊。不惜工本。这种“宫”里的玻璃器,价值很高。
 
收藏周刊:在“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中,馆方曾向我们介绍过罗马玻璃-萨珊玻璃-伊斯兰玻璃的流变。公元1-2世纪的罗马玻璃盛极一时。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罗马玻璃开始传入中国,如广州横枝岗西汉墓葬出现的罗马玻璃碗。公元3世纪,随着波斯萨珊王朝的兴起,玻璃产业兴旺,萨珊玻璃成为东晋门阀爱物。公元7-8世纪,伊斯兰玻璃兴起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清明无垢”大受青睐。
 
安家瑶:在我国出土的罗马玻璃、萨珊玻璃、伊斯兰玻璃等器物,以及国产玻璃制造技术的演进,不仅反映出玻璃器与玻璃技术是由西向东逐渐传入中国的,也验证了世界玻璃史的演进过程。玻璃虽小,却能折射出东西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交流碰撞的璀璨光芒,这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注:新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新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新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新玻网或将追究责任。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新玻网编辑或补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