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玻网,我们将会竭尽全力为您服务!

中国建材:自主创新才是壮大根本

发布时间:2021-07-06 浏览量:1696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作者:于静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企业家》推出“对话新国企启航新征程”系列报道,解析国资国企围绕中心抓党建、利用党建促发展的创新举措,追问新国企在新征程上的动力之源。

党建和经营一本账,产业投资遵从产业规律。创新不只是科技创新,还有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建材集团

“中国建材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碳达峰、碳中和给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剑,更是绿色低碳革命的催化剂,将开启我们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告诉《中国企业家》。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全球每年有510亿吨二氧化碳排向大气层,它们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不亚于正在经历的疫情。尽管我国是二氧化碳后发国家,但大国形象意味着大国责任。自去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发表讲话。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国,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水泥是典型的能源资源承载型产品,由于生产过程原材料分解的特性,使其“天然地”成为碳排大户。
 
有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水泥碳排12.3亿吨,占建材行业碳排总量的84.3%、占全国碳排总量的比例也大概到了13.5%。但水泥又是很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且短期内并没有什么材料可以替代它。
 
周育先表示,中国建材集团将通过战略引领、整合优化、绿色制造、创新驱动、固碳储能五大举措,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之路,为助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中国建材集团也将围绕“4+2”多措并举全力推动绿色转型,即抓好减量发展、原料替代、能源替代、能效提高等四项碳减排关键措施,推动碳中和、碳管理两项重点工作。
 
自担任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以来,周育先觉得最大的挑战和压力是改革,或者说是机制、制度的创新。中国建材集团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而且承担着我国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领域领头羊的责任,如何履行好这一责任、打造好这一试点,在之前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完全要靠创新。

从一穷二白到全球最大
 
周育先说,中国建材是在党的领导下,伴随着新中国诞生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一路成长起来的,目前已经培育了基础建材、新材料、工程技术服务“三足鼎立”的业务格局。“我们所属企业中很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一家是1922年成立的耀华玻璃,还有建材院、永登水泥厂、汉江水泥厂等多家院所和工厂是建国初期成立的,有些是国家‘一五’重点工程,而集团母公司则是改革开放之初成立的。”
 
建国初期,中国建材肩负着发展民族建材工业的使命。在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关怀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早期的中国湿法水泥技术,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个混凝土外加剂产品、第一块石英玻璃、第一根无碱玻璃纤维、第一根光学纤维、第一块人造水晶等,自主攻克了全球三大浮法工艺之一的洛阳浮法玻璃工艺,为我国建材工业的起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材牢记邓小平同志“发展新型建材”的嘱托,建设了第一座新型建材厂、第一条石膏板生产线、第一条硅酸钙板生产线。
 
进入新时代,中国建材不断改革创新,率先探索国企和民企的混合发展和党建创新,拥有了九项国企改革试点,包括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央企兼并重组试点等;也实现了一大批新材料业务的“卡脖子”突破和工业化量产,比如高性能碳纤维、玻璃纤维、锂电池隔膜、5.0中性硼硅药玻、8.5代TFT-LCD玻璃基板、0.03毫米柔性可折叠玻璃等。
 
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中国建材依然取得了优异业绩:净利润同比增长3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0%,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达700亿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薪酬、利息、税费合计社会贡献875亿元。今年前4个月收入和利润均有两位数以上提升。
 
“中国建材集团也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并逐渐走向世界建材舞台中央。”周育先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在梳理企业自己的历史故事。我们发现,每种材料背后都蕴涵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蕴涵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蕴涵着几代建材人攻坚克难、自立自强的故事。”

自主创新才是壮大根本
 
水泥源于欧洲,最早进口时被国人称为“洋灰”,然而今天中国的水泥用量占全世界的60%,中国建材集团也是全球最大的水泥制造商。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建材就在研究水泥,中国建材总院当时立项研究悬浮预热窑。60年来,从引进消化创新,到完全自主掌握新型干法水泥核心技术,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和坚守,在水泥领域已经实现了超越。“过去我们买外国的装备,现在外国人买我们的装备,学习我们的低碳节能工艺技术。”周育先说。
 
现在中国水泥线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到底如何呢?中国建材在浙江槐坎南方投产的一条智能化水泥生产线,整条线有1万多个监测点,包括能源、温度、安全、排放等各方面的传感监测,汇总成了整个云平台的自动化控制;劳动生产率提高200%,能耗和环保水平全球领先。中国建材的水泥工程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5%,承接了379条水泥生产线建设工程,包括总承包全球水泥行业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步建设的最大规模的水泥生产线项目——埃及GOE6条日产6000吨水泥项目;在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蔓延期间,法国一家著名水泥公司更新升级一条运营60多年的水泥生产线,中国建材派出无人机,以激光扫描采集结构数据,生成点云模型传回北京,然后进行三维设计,工厂安装也做到了现场施工和智能模拟的高度一致,最后交付给法方的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工厂。
 
我国复合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也走了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
 
1955年10月,时任重工业部副部长的赖际发同志从苏联带回来一小块轻质高强度、耐高温的“增强塑料”样品,并向中央报告,建议开始玻璃钢等非金属新材料的研究。玻璃钢的研制和开发工作,首先要在玻璃纤维方面取得突破。当时中国建材的科技人员利用简陋的仪器设备,经过反复探索,于1957年秋研制成功无碱玻璃纤维。同年11月12日,朱德委员长亲临工厂视察时高兴地指出,“玻璃纤维很有用,要继续搞下去,争取能成批生产。”
 
玻璃纤维的研制成功和投产,为玻璃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58年1月,建材部玻璃陶瓷研究院从屋面材料室抽调7名同志组成了我国第一个玻璃钢研究小组,同年3月扩大为30多人的玻璃钢研究室。当时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在无设备、无技术、无资料的情况下,科研人员就凭从苏联带回的样品,摸索着搞研发。经过日夜奋战,小组成立4个月后,终于压制成功了1200×500×5mm规格的我国第一块玻璃钢板,实现了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零”的突破,填补了无机非金属国防尖端材料空白。
 
1958年至1960年,中国建材的研究人员土法上马,建成试验车间和实验室,自制设备,初步摸索出手糊、层压、缠绕、制管、酚醛树脂合成等工艺技术,开展了连续高压玻璃钢管、蜂窝结构、缠绕成型高压容器、防弹玻璃钢等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从原材料、成型工艺、产品试制到性能测试的研发体系,为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0年以后,我国自力更生搞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航天工程等,玻璃钢/复合材料都成功应用其中。
 
进入新世纪,纤维复合材料突飞猛进,保障国家重大工程。中国建材集团用混合所有制方式,大力发展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复合材料事业,自主研发了大型池窑拉丝玻纤生产技术,开发了全球领先的E8、E9玻纤配方,生产出电子级玻璃纤维细纱、耐碱玻璃纤维、低介电玻璃纤维、高强度和高模量玻璃纤维等产品,成为全球玻纤行业最大最先进的隐形冠军企业;碳纤维方面,实现了高性能T700、T800、T1000级碳纤维的技术研发和工业化量产,填补了我国碳纤维高端技术的空白,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建材成功中标C929三标段,目前正与中国商飞合作助力国产大飞机事业;风机叶片方面,自主研发生产陆地、海上各种规格叶片,全球规模第一……一次次从无到有的技术突破,中国建材的玻璃钢/复合材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贡献了辉煌成果。

党建引领保障创新发展
 
周育先说,中国建材的玻璃和新型建材业务,也是在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下发展起来的。玻璃工业经历了建国初期保障社会需求,改革开放后浮法玻璃技术为民族玻璃工业争光,再到今天世界最薄、中性硼硅疫苗玻璃瓶、8.5代TFT-LCD玻璃基板等新玻璃材料成功实现工业化量产,领跑全球。再比如新型建材这个年轻的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蓬勃发展,而且有力支持了改革开放之初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中国建材石膏板业务规模全球第一,北新建材也发展成为一家优质上市公司。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作为建材领域唯一央企,中国建材深刻理解“国之大者”,深刻认识党建对创新发展的引领保障作用。周育先说,集团党委一直将创新放到战略高度,落实好“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作用,深度聚焦“四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对集团创新工作尤其是“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克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重点安排。
 
在周育先的理解里,创新不只是科技创新,还有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他认为,科技创新,一是要坚持战略理性和经济理性平衡统一。作为国家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领头羊,承担国家责任是义不容辞的。比如前几天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和”核心舱,其中就有中国建材的新材料技术和产品;探月工程成果展览中也有中国建材的新材料展品;CR929大飞机,中国建材承担了中后机身、后机身前段与后段三个工作包。但是作为企业,经济效益也不能丢。“只有创造价值,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为党服务。否则企业垮了,承担国家使命也无从谈起。”
 
二是不只是新材料需要科技创新,基础建材更需要创新。水泥业务是中国建材的压舱石,水泥的创新不仅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更是央企社会责任和担当的需要。周育先说,集团正推动水泥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高端化就是要在特种水泥上下更大功夫,例如使乌东德水电站大坝成为“无缝大坝”的特种水泥;智能化就像槐坎南方和为法国企业数字化隔空建厂;绿色化就是要做行业绿色降碳发展的先行者,助力国家早日碳达峰、碳中和。集团正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其中就有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危废和生活垃圾、大力发展光电风电等绿色清洁能源等民生项目。
 
机制创新方面,周育先认为有三个工作重点:一是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用好5类8种激励“工具箱”,把科研人员、骨干员工的薪酬与企业的利益绑起来,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释放科技人员的巨大潜能,让他们“名利”双收。二是产业投资要遵从做产业的规律,在成果转化的前期阶段,要分散风险,不只是自己投资,还应该吸引社会上的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天使投资参与进来。当项目产业化的中期或相对成熟期时,再“买”回来。三是进一步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建设。在过去基础建材、新材料、工程服务等领域A类、B类创新经验基础上,不断探索形成商业模式,使创新成为材料投资集团长期盈利的坚强支撑。
 
据他讲,中国建材还有一批与主业关联不强的C类成果,可以引进社会资本,用市场化方式推动这些成果产业化。比如在山东济南启动建设专精的人工晶体双创基地,目前已经吸引和孵化了20余家企业,大幅提升了技术转移的质量,也为社会创造出更大财富。
 
管理创新方面,中国建材的“三精管理”(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经营精益化)、2422压减等都是有效的管理工具。
 
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中国建材打造了“我找车”物流平台。去年疫情期间,生产的原料运不进来,产品也运不出去。宁夏建材有一个“我找车”APP平台,非常方便司机就近找到业务,集团于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变成一个面向全社会的第三方平台,现在车辆注册数已超过42万辆。一年下来,按每吨水泥降3元成本,集团一年生产4亿吨水泥,就会带来12亿元的纯利润。如果再加上玻纤、玻璃、石膏板等大宗产品,总体上能为集团降低成本20亿元。而平台自身盈利则通过车后市场,比如集中采购油品、配件、保险等实现自足和盈利。
 
周育先说,去年年初,中国建材确立了集团和总部的两个“4335”的指导原则,明确了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的战略目标。接下来,集团将从提升治理能力、完善管控体系、优化资本布局三个方面切入,打造材料产业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专业平台,将中国建材集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投资集团。

注:新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新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新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新玻网或将追究责任。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新玻网编辑或补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