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是世界超级工程,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以下简称中交集团)承建了约七成的任务。其中,中交一航局是中交集团中承担工程量最大的施工单位。在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施工工程中,中交一航局干的活儿也是最难的。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港珠澳大桥钢结构桥梁全是国产的,混凝土结构中所用混凝土也都是国产的。”近日,在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建材行业经济论坛上,中交集团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质量总监、中交一航局首席技术专家刘亚平的一席话,赢得了阵阵掌声。
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座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从设计到建成历时14年。作为大桥的建设者,刘亚平感慨地说,“国产+创新”保证了港珠澳大桥钢结构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
论坛总结了建材行业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改革发展成果,确定了建材行业向新型制造业的转型目标:绿色、高端、高质量,包括刘亚平在内的众多建材领域专家,就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转型为高端制造业,如何培育一批综合实力一流的跨国公司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说,我国是全球建材生产和消费大国,为了实现整个建材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认识行业处于三期叠加的业态——即“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并举期、传统建材量增加的顶峰期、结构调整补短板青黄不接的攻坚期”三期叠加。
“2018年1~10月,我国水泥产量只有9个省在增长,22个省负增长,商品混凝土11个省增长,20个省负增长,在建材12个主要产业中除了防水材料外,11个产业负增长,其中轻质建材、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建筑石材、黏土、砂石、非矿等多个产业的下降幅度都在30%以上。”乔龙德认为,“大多数传统建材产业量的增长已经达到顶峰期,单纯的增量发展将成为过去时,新的发展出路在于开发新需求和质的提升。”
建材行业整体去产能的同时,如何开发新的需求,实现质的提升?与会专家提出,要聚焦绿色、高精尖材料等发展。
北京大学国家竞争力研究院院长郭云涛从国家竞争力角度,分享了其对建材绿色发展的看法:“一是清洁节约,二是创新发展,三是开放发展。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包括住房建设,还有相当的空间,要制定出中国能够引领的绿色建材标准,同时积极推动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中国建材联合会结构调整与发展部主任潘东晖说,建材行业分为水泥、玻璃、陶瓷3个主要领域,而这3个领域的转型升级都在于提高行业的功能化发展,水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在于围绕节能环保的转型;玻璃行业则在于向高端、高质量发展;陶瓷行业的转型升级重点则在于坚持融合、坚持跨界,并向文化创作方面发展。除了三大板块外,目前市场还涌现出一些高尖端新兴建材产业,其中包括石墨烯等。
“补齐高精尖方面的短板,建材行业不仅要有所作为,还应该要大有作为。”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院长赵谦建议,高精尖新材料应该作为建材行业延续发展的方向,科研院所应该利用自身的科学技术优势综合各方所需,将产学研结合使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在产业中的运用,使其发挥最大价值。
围绕创新、智慧型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区块链等问题,与会专家建议通过结合云数字、区块链等信息化的处理,打造一个基于技术为核心的质量赋能平台,帮助大企业更快地对标国际标准,助力中小微型企业改变管理模式,促进质量提升。
此外,建材服务业也是本次论坛热议的话题。乔龙德说:“未来3年,建材服务业销售收入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要达到100家,30亿元以上企业不少于3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