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它只是一个拥有十个工人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35年来,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它一跃成为一个拥有过百工人、并且在行业内首屈一指的玻璃制造企业,它,就是不久前刚落户到句容经济开发区的江苏飞天玻璃。35年后,企业历经坎坷、走过风雨,最终实现了从小作坊到正规企业的逆袭。
走进飞天玻璃的生产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干净亮堂的作业环境。不远处,记者被一块长约三米、高约两米颜值颇高的透明玻璃吸引,据企业生产总监杨照军告诉记者,这是市面上较为高端的low—E中空节能玻璃,主要用于建筑幕墙的外立面。
飞天玻璃总经理汪伟告诉记者,回忆当年为何步入这一行业,当年还在做装修的他坦言,其实就是为了赚点小钱。
据汪伟回忆,1993年,那个时候大家对商场慢慢已经有了高级、上档次的概念,这样的要求对于汪伟的装修团队来说,并不困难,可是,当装修工序进入到玻璃这个环节时,他们才发现,市面上的玻璃成品太粗糙了。
说干就干,1993年,汪伟和他的团队率先成立南京飞天艺术玻璃,当年,他们花高价从广东引进一台磨边机,对玻璃进行处理。
起初,只有十名员工的南京飞天艺术玻璃到了1998年,已经是一个拥有50名工人的小型企业,那一年,为了顺应市场,扩大生产能力,汪伟又投入400万,引进热处理钢化设备。
进入2003年,中空节能玻璃的概念首次提出,这对玻璃的保温性和抗热性提出了要求。这次,汪伟和他的团队敏锐的感觉到玻璃行业的大时代要来了,这时,如果仅靠引进设备就想占领市场,似乎很难。这时,汪伟和团队提出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具体从机械设备的智能化开始着手。
盱眙小伙,周立政,31岁,在飞天玻璃已经有着九年的工作经验,跟随厂区从南京一路来到句容,他告诉记者,机械化运作给工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拿眼前这台大吊机来说,以前仓储只能安放一个玻璃工位,一个工人8个小时只能切割600平米玻璃,自从机械化运作后,仓储现在可同时容纳24种玻璃,切割也由原来的人工裁切变为机械裁切,生产效率提高了将近3倍。
除了用智能化取代人工外,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加大马力,生产出高于市场标准的low—E中空节能玻璃。
汪伟说,“技术创新是跟难啃的硬骨头,走这条路,企业走的艰辛。记者来到low—E中空节能玻璃的生产线,有着近20年工龄的生产主管周孝军告诉记者,low—E中空节能玻璃最核心的技术就是玻璃表面的那层镀银,一开始,大家按照想象生产,谁料,生产出的产品大多是不良品,后来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后,大伙才发现,镀上银层的玻璃如果不在24小时内生产加工完毕,那银层就会氧化,出来的产品自然不合格。”
经过讨论、研究,大伙发现,只要加入一条智能化生产线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同时,这又与公司技改的步伐不谋而合。
从小作坊到正规军,江苏飞天玻璃的成功告诉我们,企业要想发展,就要迎合市场,坚持技改革、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