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玻网,我们将会竭尽全力为您服务!

中国巨石:貌似普通的石头,却有不一样的内涵

发布时间:2018-09-29 浏览量:3297 来源:证券日报
中国巨石生产基地

在A股市场,有这样一家以叶腊石、石灰石等为原材料,并以石头命名的公司,自1999年上市以来,缔造出了无数的商业奇迹:目前玻纤总产能超160万吨,引领全球玻纤行业;产品销往全球,生产基地覆盖“三地五洲”;19年股价上涨近22倍,市值增长超30倍......这便是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巨石”)。
 
“中国巨石为全世界的复合材料工业成本降低、质量提升、使用领域拓宽、生命周期延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这是巨石对玻纤行业以及全世界最大的贡献,我为此感到骄傲。”日前,在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的中国巨石科技大楼,中国巨石总裁张毓强自豪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创新引领智能制造,为复合材料发展作贡献”。这就是中国巨石的企业使命。在为期两天的深度调研中,记者真切地感触到,正是这样的担当,缔造了中国巨石的价值之基,成就了一个世界玻纤行业的领导者。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转型新材料智能制造业
 
“目前,中国巨石已不再属于传统的周期性行业,而是属于智能新材料行业。A股市场对我们的估值有待重新定义。”张毓强首先向记者强调了中国巨石在资本市场的“新”定位。
 
这样一段听似简单的话语背后,却是中国巨石走过的一段段砥砺前行的历程。
 
记者在参观公司展示中心时,看到这样一段史料:1972年,一个名叫“石门东风布厂”的作坊式小企业,在当时的桐乡县石门镇奄奄一息。是年仅17岁的张毓强,历经千辛万苦,从江西九江玻纤厂扛回了一台简陋的拉丝机。正是靠着这台机器,企业采取陶土拉丝工艺,开始生产玻璃纤维

世界玻纤行业龙头企业中国巨石
 
此后,经过40多年的奋斗,公司从一家总资产不足20万元的作坊式小厂,发展成为总资产超240亿元的世界玻纤行业龙头企业。
 
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节点是,1999年,央企中国建材集团与巨石集团的母公司振石集团等4家企业牵手,发起成立中国化学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巨石前身),并在上交所上市。由此,“混合”的巨石拉开了借助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新篇章。
 
有道是,峥嵘岁月稠。日历翻到2017年12月24日,中国巨石新材料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在桐乡签约落地。而2019年一季度,中国巨石在建的桐乡总部智能制造基地细纱一期6万吨生产线项目和美国项目也将陆续投产。
 
如今,智能制造的序幕已经在中国巨石徐徐开启。张毓强充满信心地表示,整个智能制造基地建成投产后,中国巨石桐乡生产基地的粗纱总规模将达到119万吨,电子布产能将达到10亿米,从而实现中国巨石桐乡总部玻纤产能翻番的目标。
 
张毓强进一步阐述说:“未来该生产基地还将按照‘产品高端化’的战略部署,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与装备,重点生产风力发电用纱、小号数直接纱、热塑性短切原丝等高端产品,通过满足高端需求、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引领玻璃纤维行业‘智能制造’整体迈向更高层次。”
 
记者深入中国巨石桐乡生产基地三分厂车间,但见宽敞明亮的厂房,干净、整洁、温度宜人,大量的机器正在不停运转,却仅有三五个工人在有序操作。
 
陪同采访的中国巨石科技管理部总经理顾桂江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巨石建立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管控一体化为核心,以生产制造智能化、IT服务智慧化为基础的“一核两基”信息化建设体系,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推进生产装备提升和技术改造,实现全面管控和清洁生产。如今公司在风电、汽车轻量化领域的销售比重均达到20%,中高端产品比例达80%,而受周期性扰动的建筑用玻纤产品仅占两成。
 
这,或许就是张毓强总裁所言“中国巨石已不再属于传统的周期性行业”的重要原因。
 
此外,玻璃纤维凭借轻质、高强的性能优势,持续替代钢、铝等传统材料,需求增长平稳。据美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发布的《全球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市场趋势预测和机会分析》报告指出,未来5年内,全球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总消费水平预计将以8.5%的年增长率增长,其市场空间预计在2022年将达到1080亿美元。
 
而据记者采访获悉,目前中国巨石凭借中高端产品,已经占据全球近22%的市场份额。这,或许是中国巨石“估值有待重新定义”的大背景。

五大“法宝”降本增效,19年间净利增逾77倍
 
事实上,中国巨石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谓业绩骄人。
 
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中国巨石自1999年上市以来,归母净利润由上市首年的2789.21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21.5亿元,增长逾77倍,19年间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2.08%。自2014年第二季度以来,公司已经连续17个季度净利润保持两位数的增速。今年中报显示,公司净利润达到12.67亿元,同比增长25.91%。
 
这对一家体量较大的上市央企来说,实属不易。除去巨石人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之外,还有哪些秘诀让公司能在业绩方面多年稳居行业前茅?

中国巨石玻璃纤维
 
采访中,记者通过与公司总裁、财务总监、董秘等高管深度对话,中国巨石走过的一条降本增效优质发展之路逐渐明晰。
 
首先,张毓强总裁称,公司毛利率比同行业竞争者普遍高出10%左右,同时产品销售价格始终保持稳定,这其中成本控制无疑是最核心的原因。公司从原材料采购环节就严格把关,对于产业链上游企业掌控能力较强,原材料中的叶腊石、石灰石,分别由全资子公司桐乡磊石、九江钙业、林大石灰石供应,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品质方面也得到保障。
 
公司今年中报显示,中国巨石报告期内销售毛利率达45.58%,在玻纤行业所有上市公司中居于首位。而其他玻纤行业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多在24%至32%之间。
 
其次,注重环保和再利用也是公司“致胜法宝”之一。
 
据了解,中国巨石自主研发的纯氧燃烧超大型玻璃纤维池窑技术在熔化率方面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15万吨的单窑规模全球最大,能耗全球最低;玻璃纤维废丝回用技术也为全球首创。
 
公司科技管理部总经理顾桂江介绍说,公司废丝粉磨技术将原本难以处理的废丝粉经过处理后作为生产原料重新回炉到生产池窑,实现了100%回收再利用,进一步降低原材料成本。这也体现了公司“不以浪费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发展原则和对环保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第三,销售成本低。公司目前销售团队仅有99人。当记者问及今后是否考虑扩大销售人员规模时,张毓强指出,公司目前销售主要依靠每年举办的国内、国外销售大会,人员方面未来还将进一步精简,通过区域划分,提高销售人员每年的人均任务量,并进一步缩减销售费用。在产品不大幅涨价的情况下,继续降低销售成本。
 
而公司对销售成本的严格控制,不仅不会传导至产品价格端,也不会以牺牲员工待遇为代价。这是中国巨石的独到之处。张毓强说:“要千方百计地给在职员工提高薪酬,同时要千方百计降低人员数量,简言之,就是单位的吨纱工资要降低,而人均工资要涨上去,打造一支更加精干的队伍。”
 
第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目前公司中高端产品占比达到80%。超过50%的产品出口欧美等国际市场,这些产品对于质量要求更加严格,往往需要通过多年的质量认证才能进入。
 
“国际市场对于公司整体的考量,也不仅局限于产品质量,员工安全、环保等方面‘软实力’也是公司能否受到认可的重要因素。甚至公司在清洁厂房过程中有没有竖立‘小心地滑’的警示标识,都有可能成为国际企业是否与公司合作的决策依据。中国巨石正是通过这种全方位、细节化的生产管理体系,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全面认可,被荷兰DSM公司授予金牌供应商的殊荣,此后更是接连获得杜邦、巴斯夫等行业龙头的青睐。”张毓强娓娓道来。
 
第五,公司在研发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1997年公司就提出全员研发的方针,从合理化建议,到一般项目创新,再到重大项目创新,从普通员工到中层干部,再到专业技术人员,不同的研发团队都有不同的定位。每年报审的400到500个项目,择优立项,给予一次性奖励。同时,还与战略客户进行协同创新,并设立创新专项基金。

“三地五洲”战略布局,“以外供外”新盈利模式显现
 
在产能不断扩张的同时,中国巨石的销售版图也在不断拓展。
 
目前,中国巨石拥有浙江桐乡、江西九江、四川成都、埃及苏伊士、美国南卡五个生产基地,并设立了巨石南非、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贸易型控股海外子公司,建立了全球营销网络。
 
“初期的‘走出去’是单纯的产品走出去,目的是利用国外巨大的市场扩大销售,创造利润。在埃及的布局属于遇到问题后对症下药的解决之道,此后在美国的建厂则是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张毓强告诉记者。
 
谈到在埃及建厂的背景,张毓强表示,随着“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倒逼公司产品质量提升和生产技术改进,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令国际竞争对手倍感威胁,欧洲玻纤巨头们开始了对中国玻纤的反倾销诉讼。
 
为此,2012年前后,中国巨石海外建厂战略正式启动,首选毗邻欧洲、零关税、规避反倾销“大棒”、劳动力资源丰富、未来本土需求旺盛的埃及建厂。随后,2016年,中国巨石又在美国投资3亿美元,建设年产8万吨的池窑拉丝生产线。
 
“在美国建厂,就是为了做到市场前移、研发前移、人才前引。”张毓强反复强调。
 
从单纯将国内生产基地的产品卖到国外市场,到玻纤产能的战略转移,近年来,中国巨石走出一条将海外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售到国外市场的新路,实现“以外供外”的新盈利模式。
 
目前,中国巨石以“国际化”为核心的“三地五洲”战略布局正在稳健推进。在北美,巨石美国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预计明年初正式投产;在南亚,巨石印度项目也在积极筹备中。
 
从技术创新到精细化管理,从走出去发展到智能化布局,巨石始终坚持走的比别人早一点,想的比别人多一点,做的比别人好一点。

中国巨石领先同行7年

“让我们比同行至少再领先5年。”两年前的张毓强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如今的张毓强则意气风发地告诉记者:“目前从技术水平到成本控制,我们已经领先同行业竞争者至少7年。”

注:新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新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新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新玻网或将追究责任。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新玻网编辑或补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