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玻璃的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
8月13日,荆门沙洋明弘玻璃投资10亿元建的新型生产线点火,1000摄氏度的火与石英砂交融,缓缓“吐”出一片片玻璃。这种1毫米超薄汽车原片广泛用于汽车挡风玻璃、智能家居等领域,填补我省同类产品空白,也是沙洋玻璃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突破。当天,沙洋明弘“玻璃舰队”再添新军,轻量化玻璃包装材料项目开工,开启打造玻璃全产业链的征程。
明弘玻璃是沙洋玻璃产业支柱企业,2017年实现产值10亿元。从生产粗放的格法玻璃,到进军汽车甚至手机屏幕玻璃原片领域,明弘玻璃如何“腾笼换鸟”,成功转型升级?
以旧换新的艰难抉择
沙洋明弘玻璃始于1982年,前身是后港的乡镇企业荆玻公司,有全省最早的小平拉玻璃生产线,当时年产平板玻璃1030万重量箱。但到2010年,国家启动平板玻璃落后产能淘汰计划,环保部也出台新的平板玻璃大气污染排放标准。明弘玻璃面临“原材料涨价、产能过剩、环保不达标”的危机时刻。
回想过去,沙洋县委书记揭建平记忆犹新:“如果玻璃产业垮了,财政收入锐减三分之一不说,还会导致3000名工人失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明弘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洪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宣告破产,要么转型升级“腾笼换鸟”。“走人,心有不甘,转型,又有巨大的资金缺口。”两难之际,揭建平主动上门做工作:“你经营多年的心血不能白费,转型不是包袱而是机遇。”
多次奔波于全国大型玻璃企业,学习转型经验,王明洪意识到危中有“机”。玻璃企业纷纷关门,但玻璃市场需求仍在扩大,公司有忠诚的技术核心团队,还有风雨同舟多年的300多家经销商队伍,这些都是转型升级的基础。市场已摈弃落后的格法玻璃,只有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将格法工艺转型为浮法工艺,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减一增的痛苦转型
玻璃行业转型,淘汰落后产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环保达标是底线。2011年,明弘玻璃从后港镇搬到沙洋经济开发区,首要难题是全新定位,增加脱硫脱硝环保设施,减少污染排放。“我们定位高起点,上世界最先进的环保设备,走循环经济之路。”王明洪在公司干部大会上的豪言壮语掷地有声。
然而,一减一增,巨额资金从何而来?融资,银行要担保;靠自己,几十年积累才几千万利润,而明弘玻璃要上新的浮法生产线,资金缺口10亿元。“幸好有政府保姆式的服务,才有今天的大好发展局面。”王明洪至今记得,企业数亿元的银行融资,背后都有县政府领导奔波的身影。
明弘玻璃首先投资亿元,对烟气进行了脱硫、脱硝,排放全部达标,从北京、秦皇岛引进最先进的余热发电技术、纯氧助燃专利,循环利用烟气余热发电5000万度。转型后,明弘玻璃的销售额是转型前的3倍、税收是转型前10倍多,排放下降90%。烟囱与国家环保部门在线监测相连,达到国家最严环保标准。
2013年,明弘玻璃5.5亿元建的高档浮法玻璃生产线投产,核定产能550万重量箱。紧接着,明弘玻璃又兴建二期项目,投资6.5亿元,浮法玻璃原片产量达1300万重量箱。
新工艺需要新的技术团队,2011年,王明洪年薪百万面向全国招聘副总经理,一时成为热点。工厂技术工人缺口大,县劳动局长坐上大篷车,走村串户为明弘玻璃招聘员工300人。
由厚变薄的涅?重生
8月1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明弘浮法玻璃生产线,炉火熊熊,热浪扑面,全身瞬间湿透。工人们将石英砂、白云石等投入熔窑,高温熔融后的玻璃液,经数道工序后变成透明无色的平板玻璃,投料、传输、切割、包装,都是全自动机械操作。
玻璃行业以薄论英雄。明弘玻璃第一条浮法线的玻璃厚度是4毫米,第三条线生产的玻璃厚度仅1毫米。这意味着产品从单一的门窗玻璃,拓展到汽车玻璃、双层隔热玻璃等10多个品种,并进军电子玻璃(手机屏幕)、玻璃棉等高附加值领域。
以明弘玻璃为龙头,沙洋加快推进玻璃产业转型升级,规划3年至5年建成双百亿产业园,形成中南地区最大的玻璃产业基地、玻璃产品集散地、玻璃行业高新技术转化中心。未来,明弘玻璃还将建省级玻璃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成立院士工作站,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
今年1月至7月,明弘玻璃已实现产值5.26亿元,上缴税金5727万元。占到沙洋玻璃产业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