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中,京城的观者们有幸一连观看了两大与玻璃艺术有关的展览,一个来自著名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建中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个展,一个来自匈牙利艺术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联展。不可否认,玻璃艺术在悄然地走进国人的生活。
尽管,对于国人来说,玻璃,人们都认识,但是玻璃艺术好像距离人们的生活还很远。在国内艺术品市场,因为玻璃给人们的直观感受就是常见的日用品亦或是装饰用品,对于玻璃的艺术价值,除了钻研于该领域的一些艺术家和学者之外,了解的人并不多。但是放眼国际,玻璃艺术早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么在国内,当玻璃从一种物质逐步由日用品和装饰品向艺术品发展过度的时候,为何会和国际市场产生较大差距?是艺术引导缺失还是艺术爱好者不买单?
2017年10月,芬兰艺术家瑞丽莎的“芬兰女人的故事”玻璃艺术展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内展出
2017年10月,芬兰国宝级艺术家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展出 52件玻璃艺术品
什么是玻璃艺术?
和陶瓷相比,玻璃同样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琉璃相比,它们有着相同的主要成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玻璃也可以称为琉璃,琉璃亦为玻璃,但是称呼不同,价格天壤之别。
当今,在学术上,玻璃作为一种物质类别,涵盖了天然水晶、琉璃、人造水晶、光学玻璃、建筑玻璃、日用玻璃等范畴,人们日常所说的玻璃多指日用类,即钠钙玻璃。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的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王建中《多瑙河之波》26cmx12cmx42cm
著名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建中表示,从理论上来说,玻璃艺术是以玻璃(玻璃原料、块、棒、管、粉末、平板玻璃)为创作载体,通过烧结、吹制、热塑、切割、蚀刻、胶合、表面涂敷、喷绘、印刷等操作手段,使之具有艺术欣赏、使用功能、外在形式美的一种艺术。“玻璃艺术”是国际上的标准称谓,同时在国内存在一种被称为“艺术玻璃”的室内装饰玻璃,它们是对含有装饰成分的玻璃制品的统称。艺术玻璃是泛指以普通玻璃为载体,经过冷加工或者热加工进行艺术化处理,使其形态,或者颜色发生必要的变化,以满足人们对室内装饰的需要。所以,玻璃艺术是一种纯艺术形式的称谓,艺术玻璃是泛指进行了装饰美化的玻璃制品,二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现代玻璃艺术,我希望用相对比较新的材料,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地结合,而不是生硬地贴标签。从当代艺术的角度思考,任何材料都是艺术表达的媒介,当代艺术的语境是宽泛的,自由大胆地选择各种材料去尝试创新,是当代艺术家的社会责任。玻璃既是古老的材料又是全新的材料,玻璃艺术既是传统艺术又是当代艺术。透明、折射、反射等,这些都是玻璃材质特有的功能,是其他材料不能比的,结合这些特点,借用艺术手段去表现一种新的创意,展示出玻璃独有的器物精神。”
为了推动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在创建中国玻璃艺术教学体系的同时,王建中也开始了自己的玻璃艺术探索。
就在2018年7月11日-8月12日,王建中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炉火正红——王建中玻璃艺术展”。王建中的玻璃艺术作品立足传统,着眼当代,通过一个文化信息或者一个远古装饰图案的符号,利用光线与宇宙取得联系,令人心灵震撼,通过一个旋转的光斑或雾霭,表达出对于自然和人类文化的关切。
王建中《源泉》2011年34cmX40cmX21cm
从2003年开始筹划《元·初》系列作品,王建中旨在摸索一条与西方玻璃艺术设计完全不同的路径,他决定效仿中国传统书画创作手法,向自然索取设计创作的灵感,于是,高山流水、深壑大川、草场森林、林海雪原,成为他的创作范本,通透的玻璃从此有了“风吹大漠的流动”、“溪水潺潺的宁静”的意境,而后期雕琢在玻璃作品上的战国图腾、周易符号,让《元·初》系列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除了《元·初》系列作品外,参展的还有《多瑙河之波》《抵达》《山·水·天》《清风明月》《途·夜》等玻璃艺术作品。其中《多瑙河之波》是王建中于2018年的新作,这是罗马尼亚作曲家扬?伊万诺维奇创作的一首旋律优美舒展的圆舞曲,这件作品是作者在赏析《多瑙河之波》这首乐曲后,根据对乐曲的理解,运用玻璃材质的特性呈现出河水流淌翻腾时所表现的韵律感、美感,以及乐曲在听者心中留下的阵阵涟漪。玻璃作品颜色仿如河水,河水时而缓缓回旋流淌,像一首温柔亲切的歌曲,时而翻滚滔滔而去,情绪昂扬又仿佛是一场热烈的舞蹈,随之留下的一连串气泡,仍跳跃追随着一种流畅的韵律,不曾间断,仿佛一首生生不息的颂歌。
王建中《途·夜》2016年 35cmx11cmx81cm
王建中的作品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具有当代主义意味的形式,创建了玻璃艺术美学审美的全新意境。同时,拉近了人的生命体验与材料、形式之间的距离,通过对材料的把握、塑造和关注,使人感受到一种视觉与生命体验上的充实。其作品展现出的当代性异常清晰与完整,也表现了一种深刻的人文思考,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反思,又是对当代艺术的孜孜以求,突破窠臼,创新范式,推动了玻璃艺术走上更开阔的艺术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在半月前,京城的观者们在中国美术馆也欣赏了一场来自欧洲的玻璃艺术展。这是由匈牙利驻华大使馆、北京匈牙利文化中心、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匈牙利当代艺术展”,其中除了雕塑和绘画作品还展出了大量的玻璃艺术作品。匈牙利的玻璃艺术起源于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玻璃艺术开始从工业设计中解放出来,创作观念得到转变,制作工艺不断提高,赢得了国际上的高度认可。
“欧洲玻璃艺术之所以有今天的繁盛,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作为基础。玻璃这种材质,和欧洲人的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但在中国,纵观我们的玻璃艺术史,玻璃仅仅被视作装饰物,是玉石等材质替代品,始终没有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直接的联系,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在王建中看来,作为当代艺术重要品类之一的玻璃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不仅具有很好的市场,跻身于高级贵重艺术品之列,而且涌现出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比如哈维?利特尔顿、戴尔?切胡利、保罗?斯坦卡、马文·利波夫斯基等。
王建中《擎》
文化历史积淀超越你的想象
探究几千年前的历史文化,不能不以传说亦或是故事开端,当然这不是某一个文明古国的专利,早在古希腊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追溯方式。据说,玻璃的诞生也源于一个传说。
人们都知道,两河流域孕育了世界最古老的文明,这里出现了最早的玻璃器皿、最早的文字和城邦。介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今伊拉克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可能就有人定居,这一地区孕育了众多的人类早期文明。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是美索不达米亚先民燃起了玻璃艺术的第一把火。
玻璃的生产与这些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上述地区有着优质的石英砂(氧化硅)和天然碱(碱酸钠)。人们发现,这两种东西的混合物在高温中熔化后,能产生出一种光彩夺目的物质。传说,一位陶工在一次从窑中取出陶盆时,他看到陶盆里有一块亮晶晶的东西,这位聪明而又细心的工匠,没有放过这个小小的意外发现,他分析陶土里的成分,经过一次次试烧,终于搞清了这亮晶晶的东西原来是由沙子和苏打的混合物烧成的,这就是玻璃。科学家对大量出土的残破玻璃器研究发现,充分肯定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玻璃的起源地,并认为当时的玻璃器存在着三种成型方法:“型芯法”、“镶嵌法”、“铸造法”。
王建中《抵达》2015年 39cmx68cmx28cm
据了解, 古埃及玻璃釉的运用远远早于玻璃器皿,玻璃在古埃及是比金银还要珍贵的东西。繁花工艺和马赛克工艺大约在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时开始流行。工匠们将不同颜色的玻璃棒按照设计好的次序叠成一捆,这捆玻璃棒的横截面就构成了图案或文字,然后将玻璃束加热,使这些不同颜色的玻璃棒熔为一体,横截面的图案就固定下来了,再把整捆玻璃束拉长,变成细长而精致的玻璃棍,最后再把玻璃棒切成许多薄片。该工艺最初应用于珠宝的生产,后来用这些薄片去塑造容器,或用于器物和人像局部的拼花和镶嵌饰物。
古罗马的玻璃器皿造型丰富,装饰方法常见有三种,一是“铸造法”,即器物与纹饰直接模铸成型。二是“热熔镶嵌法”,即马赛克玻璃。三是“浮雕法”,这是一种在玻璃器的外壁浮雕写实性或装饰性图案的工艺,使玻璃器更显华丽。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之间的这段时间,统治阶级通过教会垄断文化、哲学、科学和艺术都从属于神学,神学成为高于一切的无上权威,工艺美术因此沾染上了鲜明的宗教色彩,玻璃在教堂装饰中得到空前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玻璃镶嵌画和彩绘玻璃窗工艺。
玻璃镶嵌画质地坚硬,色调明快,不怕潮湿和日晒,也不宜变色。嵌片的质感与数量所产生的特殊的形、色、光的效果,使画面显得浑厚粗犷,色彩斑斓,从而呈现出其他绘画手段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彩绘玻璃窗是一种画在玻璃内侧,而从外侧欣赏的装饰玻璃,在工艺上,先在窗框中用铅条勾勒线条形成画面,再按铅条分割出的轮廓嵌入小块彩色玻璃,组成大幅画面。玻璃的颜色视建筑内部采光情况而定,淡色或无色玻璃多用于采光欠佳的建筑,图案多做几何或植物纹;采光较好的建筑,其玻璃颜色就比较丰富,多作圣经故事。尽管玻璃颜色浓浊,彩绘粗糙,透光性差,但教会更注重于表达某种思想,而并不在乎画面上的实际形象,似乎这种迷离的图象更能使人的灵魂接近上帝。
王建中《清风明月》2015年 51cmx50cm
伊斯兰玻璃在世界玻璃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7~8世纪叙利亚的阿勒坡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延续罗马后期的玻璃熔着装饰,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则流行萨珊玻璃的车刻原纹装饰。伊斯兰玻璃艺术继承、综合、发展了这两种古老的玻璃装饰艺术,于9世纪前后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玻璃器装饰艺术。伊斯兰玻璃工匠首先采用熔着的方法,除了生产贴丝的罗马式玻璃器外,还生产贴花玻璃。在器皿花饰的磨刻方面,伊斯莱玻璃工匠发展了萨珊玻璃的车刻工艺,玻璃器的外壁上出现了精细的植物浮雕纹饰。威尼斯玻璃工匠从15世纪开始也在大力改进水晶玻璃工艺,到了16世纪,他们还掌握了为玻璃除去烟色和为玻璃着色的技术,以及在玻璃上点彩和描金的技术。更绝的是他们把不同颜色的玻璃棒加温熔合在一起,其截面上可见许多五色斑斓的圆形图案,切成薄片即可装饰玻璃器,这种工艺被称作“千花”技术。他们还研制成功用不透明的乳白色玻璃棒为玻璃器镶嵌图案的花格玻璃等等。
凭着文艺复兴时期从威尼斯学来的技术,波希米亚玻璃逐渐形成了一种有着地域特色的工艺模式,显示出独特的装饰趣味。18世纪后发展了代表其主要成就的车刻透明玻璃,采用玉器和宝石的轮雕技术,在玻璃制品表面刻划出了浮雕般的纹饰,图案有肖像、风景、建筑、几何图形等等,同时还发展了夹金、夹银装饰工艺。
王建中《天·元》2016年 60cmx15cmx33cm
在世界范围内刮起的飓风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法国玻璃艺术的制作独领风骚,取代了二百年来英国和波希米亚的领先地位,引导了时代潮流。在经历了吹制工艺、铅质水晶工艺和机压工艺这三次脱胎换骨之后,玻璃艺术迎来了它的又一次新生,这是不同于前三次技术革新的艺术创新。法国先后诞生了名震环宇的三大玻璃品牌:加莱、道姆、拉利克,这三个品牌都是以创业者的姓氏命名的。加莱的玻璃品种主要有:套色浮雕玻璃器、仿宝石和玛瑙器、乳色玻璃器、话语玻璃器等。在装饰方法上运用了画珐琅、雕刻、贴花、玻璃镶嵌、吹模、酸腐蚀、金银镶嵌等诸多工艺。其中以套色玻璃最堪称道,这种具有两层或两层以上不同色彩的品种,俗称套料。它是在某种颜色的玻璃胎上,套上熔融的其他颜色玻璃。在工艺流程上,先用吹管将玻璃液吹成外壳,把外壳置于金属模内,再吹进第二层不同颜色的玻璃,然后从金属模上取下该组合玻璃器皿,重新加热,使二层玻璃相互粘合。若需多层套色,上述工序重复进行,可套至七八层,甚至更多。套色玻璃的外层较厚,在其表面用砣刻或化学腐蚀的方法,形成层次分明,富立体感的浮雕饰花纹,产生表里两层颜色的鲜明对比,故也称浮雕玻璃。局部纹饰,如花瓣枝叶等,可以通过控制玻璃的厚度来达到颜色深浅的细微变化,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王建中《元.初》2015年 43cmx52cmx11cm
以多种材料并用,多种工艺综合的手法来达到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是道姆玻璃成功的秘诀。他们在原有风格基础上,对颜色和线条进行简化,并独创玻璃洒金工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黄金有着和其他金属不一样的色泽,它的运用给作品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效果。蚀刻超过了车刻成为主要工艺,饰纹大多是象征性的,没有过多的虚饰。颜色轻快明朗,多用稻草黄、糖粉色、海绿色、冰蓝色、深棕色等,不繁杂,也不影响玻璃的透明度。拉利克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于,用模吹或车刻的手段在容器上装饰浮雕效果的图案,有时还用红、黑珐琅来强化图案的视觉效果。拉利克产品的成型主要采用失蜡浇铸、耐热模浇、烧结模浇和吹制这四种方式,而现在市面上最稀罕的就是用失蜡法制成的精品,它们凝聚着拉利克的艺术才华和创作激情。
那么到了20世纪前半叶,在世界范围内,不少雕塑家、陶艺家、画家、建筑师以及时尚领域的设计师们已经纷纷转行或跨入玻璃艺术领域,而此时的中国玻璃艺术,无论是从市场层面还是从教学层面来说都还是空白。
2016年11月,“五色玲珑”欧洲玻璃艺术展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
如何改变国内外市场之别
20世纪90年代,对于中国玻璃艺术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计划筹建玻璃专业,当时已经是著名陶瓷艺术家的王建中受命负责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玻璃艺术专业,还精心编订了玻璃艺术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自此,在中国,以玻璃这种材料为媒介的艺术作品正式进入了大学课堂以及人们的视线。
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将玻璃艺术引入大学课堂的是美国人,这个人就是玻璃工作室运动的代表人物哈维·利特尔顿教授。20世纪60年代哈维·利特尔顿教授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开设了一门短期玻璃吹制课程,标志着美国玻璃工作室运动的肇始,并培养了一代优秀的工作室玻璃艺术家,其中就包括前面提到的马文·利波夫斯和戴尔 ·切胡利 (Dale Chihuly)。
王建中在回忆之初建立玻璃专业的背景时也是感慨万千。二十年前,在中央工艺美院陶瓷艺术系任职的他,去挪威访问考察,日程安排中有一站是去挪威皇家瓷厂,但接待方临时变更行程,安排他们一行人去了当地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玻璃厂参观。“我和那里的玻璃设计师相谈甚欢,他最后冒出一句话,王教授来我们这里做玻璃吧。”王建中当时一笑而过,而当面对学校一纸调令,令其筹建玻璃艺术专业时,他便义无反顾,全身心投入。从此,王建中在玻璃创作上一发不可收拾。作为教育家他在进行玻璃创作的同时,一边开始着手撰写学术着作《世界现代玻璃艺术》和《世界玻璃艺术史》,一边探索大件窑烧玻璃艺术创作。据了解,截止到目前《世界现代玻璃艺术》已经问世,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世界现代玻璃艺术的专著,对我国当代玻璃艺术发展与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即将出版的《世界玻璃艺术史》为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介绍世界玻璃艺术起源与发展的专著,有助于国人了解认识玻璃的发展历史,培养更多喜欢玻璃艺术的群体。
王建中《围城》
那么就当下玻璃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现状而言,王建中从国内外两方面做了分析。从国际方面来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到2010年前后,美国的市场最好,美国的玻璃市场经营很多年,他们有成熟的经营体系,美国的玻璃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他们的艺术评论和宣传机构如画廊、艺术品拍卖公司等,都是具有系统的化的,他们共同推广宣传玻璃艺术审美,并建立了完整的艺术品评价机构,因此数十年的功夫,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玻璃艺术市场。此外,美国每年有两次大型的与玻璃艺术有关的国际性展览。
就国内玻璃艺术的发展,王建中认为,越来越多的人被玻璃艺术的魅力所吸引,体会到玻璃艺术的魅力是其他材料艺术所不能替代的,玻璃艺术家们也在逐渐积累起自己的收藏群体,已经看到玻璃艺术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曙光。
虽然说,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和工艺同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是中国的玻璃艺术教育的起步很晚,普及度不够,玻璃艺术要被人们认识,继而喜欢,再到收藏,需要教育、引导与培养这样一个较长的过程。要在艺术品市场中慢慢地建立起收藏玻璃艺术品这样一种市场风气或者说是一种兴趣爱好,而艺术品推广宣传评论机构等组织,会在其中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这就形成了一个健康的艺术品创作、美学理论、艺术研究与艺术评论等体系。要知道,收藏群体是自觉形成的,组成这个群体的人们首先要对玻璃艺术认可,然后通过艺术品的交流与传播形成群体,推动整个玻璃艺术市场持续的发展,这种经验国内从事玻璃艺术创作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都可以借鉴。未来的玻璃艺术会越来越走入大众生活,中国当代玻璃艺术会逐渐汇入主流艺术的潮流之中。
2018年6月,“匈牙利当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