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未想过自己会走那么远。1990年,17岁的他挥别重庆丰都县故乡,只为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从1993年起,他始终深耕在玻璃等型材领域。2003年返乡的他,如今已成为叱咤商界、拥有年产值5000万元企业的大老板。
他,就是重庆市吉佳技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范福海。
入行以踏实立身
1993年,20岁的范福海来到山西省侯马市一家装饰公司打工。没多久,他按部就班的升职轨迹被一件小事打破。
范福海在门市卖产品时,给客户开错了单子,少算了钱。原本这不算一件大事,赔偿即可。可倔强的范福海却直接到客户所在的市扫街式地寻找客户,想让客户补偿货款。
青涩的他甚至来不及向老板请假,就果断地坐了3个小时的长途车,抵达客户所在的市。没有客户的具体地址,他就租了一辆自行车,到当地的型材市场挨家挨户地询问。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6点半,整整10个小时,最终他还是一无所获。
回到公司,范福海因为不辞而别被老板批评了一顿。但得知事情的原委后,老板却为他超强的行动力而感动,当即调任他担任侯马市公司总部的销售总管。
这份意外之喜并没有砸晕范福海的头:“只要踏实做事,有付出肯定就会有回报。”此后,范福海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头脑灵活的他也嗅到了商机。
被公司派到广东省佛山市去采购玻璃等型材一段时间后,范福海和广东的发货商、山西的销售商关系都很融洽。掌握了广东的货源渠道,又有山西销售商渠道,1998年,范福海从公司辞职,专心在广东做型材发货业务。
行业的口碑越来越好,手里的订单就越来越多,范福海带着大批订单去和广东的厂家谈判,又能为客户节约大量成本。
此后5年,范福海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甚至有不少山西客户只听过范福海的名字,连本人都没有见过,就把几十万元的货款打给他。“该我挣的钱我拿得理所当然,不该我挣的我一分都不会拿。这是我的做人原则,业内人都知道。”他说。
商机挑空白切入
2003年,眼光敏锐的范福海把视线投向了老家丰都县。彼时的丰都县有大量三峡移民迁入,购房、装修的需求极其旺盛。通过调研,他发现,玻璃、铝合金等型材的需求陡增,而丰都的型材市场还处于空白。
2003年,范福海当机立断,返乡投资50万元从事型材的门店销售。
范福海的门店扩张速度惊人,到了2008年,他租了800平方米的场地进行型材贸易批发,客户扩大到涪陵、石柱、忠县等地,年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
范福海不满足于赚取差价的销售模式。“丰都的玻璃市场供应量甚至连市场需求量的70%都达不到,而且丰都所有的玻璃都从外地运来,如果能够在本地开一家玻璃加工企业,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说干就干。2014年,范福海投资1200万元注册重庆市吉佳技能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玻璃深加工。创业前3个月,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没有倒闭的行业,只有倒闭的企业。开弓没有回头箭,放弃就意味着更大的损失。”他决定迎难而上。
深究失败的原因,范福海发现,玻璃的损耗高造成了成本居高不下,以至于自家产品的市场定价居然低于成本。他对症下药,想方设法地减少损耗,引进先进设备降低成本,并请厂家提供售后服务,进行技术指导。
他终于把产品成本降到和其他厂一样低。而玻璃在本地销售不存在运输成本,丰都的劳动力成本还更低,很多丰都的客户自然选择了范福海的产品。
从第四个月起,范福海的业务量直线上升。他的不少产品通过了国家安全玻璃质量CCC认证、国家节能产品认证。环保、节能、安全的装修材料受到客户的追捧,他逐渐垄断了丰都玻璃市场,而且还占领了石柱县60%的市场份额。
提升培训补短板
范福海发现,随着企业的扩大,他的专业知识能力也亟待提高,于是他参加了人社部门举办的创业培训。
学习了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他感觉收获很大:“培训课堂上,老师对如何进行市场定位、产品开发、成本控制等方面都讲得很详细,又很实在。”
他把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行人性化管理,不考核员工的上班时间,只考核他们的工作效果,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还做了“员工满意度调查”。他的企业员工流失率不到2%。因为他深知,作为高新科技企业,人才对企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2016年,公司产值达到5000万元。作为一个善于规划的企业家,范福海不愿止步,他对玻璃生产有一个明晰的路线图:“我们准备先是建筑玻璃,再是装饰玻璃,然后是工业玻璃,最后是定制玻璃产品。”
企业的发展前景也被他精准定位:“未来,我们将把石柱玻璃市场的份额提高到80%,而且我们以后将不仅生产玻璃,还将生产门窗,将把企业打造成为丰都高端门窗、型材深加工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