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此器溜肩,圆腹,小平底。虽然此器颈及口部已残破,但从残存的颈部曲线仍不难推想原物的形状。这种器形不独在同种质地的器物中大量存在,而且在同时代的金银器中也比比皆是。远者不说,雷峰塔地宫中就有一件小巧的錾花金瓶与其共出,此外慧光塔内出土的舍利银瓶和鎏金舍利银龛内置的金瓶等都是此物最好的写形。但是金银器与玻璃器由于工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二者在细微之处可能存在差别,如上述金银器口沿外侈或卷沿,玻璃器口部往往经烧口而呈圆唇。当然这仅仅是微小差异,其大体形状仍是相近的,这种器形习惯上称为葫芦瓶,是我国传统的器物器形,在国外则几乎不见。
其二,该器物风化严重,表面附着有大片的黄色风化层,杂小白斑点,不透明(按:可能是瓶内外风化严重所致),但表面光泽度很好,能反光。我们知道古代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差,长期受到潮湿空气、雨水或地下水的侵蚀极易风化,在这方面铅钡玻璃尤甚于钠钙玻璃。并且二者在风化后形成的风化层也有差别,铅钡玻璃的风化层不易起层;而钠钙玻璃的风化层则起层,易剥落,风化层质地疏脆。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件玻璃瓶为什么在地宫中潮湿的环境(按:早年曾进水)下历经千年,尽管风化严重,但表面依旧很光滑,那是因为这件玻璃瓶为铅钡玻璃,而且含铅量很高(按:我国传统的铅钡玻璃在隋代转变为高铅玻璃),形成的风化层紧密附着在瓶的表面。对于铅的化学性质的认识,我们祖先在陶瓷业上早就烂熟于胸。铅本身不仅是铅钡玻璃的组成成分,而且在制造玻璃的过程中产生的氧化铅提高了玻璃的折射率,表现出来就是其光泽艳丽,美于钠钙玻璃。但是由于铅的化学稳定性差,使得高铅玻璃不耐腐蚀,所以出土物往往暗淡无光,表面附有厚厚的黄白色风化层,已难见当年的色泽。雷峰塔地宫中出土的这件玻璃瓶表面尚有光泽,能反光,依稀可见其昔日风采,保存到如此状况倒是殊为不易。
其三,该器物薄如蛋壳,素面,无纹饰。国产玻璃器皿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壁薄,因此多用薄如蛋壳或薄如纸来形容其薄。由于壁薄因而易碎,所以在所发现的国产玻璃制品中大部分已破碎,少有完整者。素面,无纹饰,这种装饰特点也是国产玻璃的典型艺术风格,这与我国善于在陶瓷器、金银器、漆器等上装饰繁缛花纹的工艺传统大相径庭。其原因或许是受玻璃原料、性质、技术等方面的限制。
最后,此器形体小巧,外表光滑。形体小巧可以说是古代国产玻璃器皿在造型上的重要特点之一。外表光滑表明此瓶是采用无模自由吹制而成的,因为在运用无模自由吹制的过程中,器物内外壁均形成自由表面。无模自由吹制是玻璃吹制工艺的一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形体小巧的器物,当它传入我国以后,这种简单的技术便逐渐取代了传统复杂的铸造法,使国产玻璃的生产出现了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