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玻网,我们将会竭尽全力为您服务!

叶锡红:比热焰更高的是对品质的要求

发布时间:2017-08-07 浏览量:1823 来源:贵州中伟集团
叶锡红

叶锡红,男,32岁,广西北海人,贵州星龙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成型工艺员,2016年度优秀员工。在玻璃器皿行业从业十余年,叶锡红以严谨细致、大胆创新的工作理念,专注于对玻璃配料、熔制、成型、退火等技术攻关。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突破,叶锡红成功地攻克了在各种温差环境下制作成型和热处理、冷加工等工艺难题,他负责的机台产量在车间内长期名列前茅。

与高温对抗,跟自己较劲
 
2014年,叶锡红来到贵州大龙进入星龙玻璃厂,因其有着多年的玻璃器皿制造经验,他被分配到车间担任成型工艺员,负责生产线的技术指导工作。
 
走进生产车间,笔者见到了叶锡红,此时的他正和压机手们围着机台准备换产。玻璃器皿生产线中的换产,需要把几十斤的带着高温的模具从机台上拆解下来,再把事先准备好的另一款产品的模具安装上去。模具安装上去后,还需要经过多次调试,从模具摆位到火力、风力控制,直至产品成型送入退火炉,这道工序才算完成。在笔者看来,成型工艺员的工作就像战斗一样,需要以超强的耐力和娴熟精准的技巧对抗着热焰带来的高温与复杂的机群。一次换产结束后,叶锡红长舒了一口气,汗水已完全浸透了他的工作服。
 
玻璃器皿一线生产人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技术群体,这种特殊性源于石英砂、石灰石、等熔点较高的生产原料,熔制温度大多在1300~1600┾C。在玻璃器皿制造加工过程中,技术人员除了在配料阶段可以避开高温,在后续的熔制、成型、退火等环节都不可避免地要在高温环境中作业。叶锡红作为车间的成型工艺员,他所面对的正是一个充满烈焰的小天地。不过从他对待玻璃工艺的专注与执着可以看出,他的注意力始终在机台产量与产品质量上。
 
“玻璃器皿的成型必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这是一个熔化与冷却交替的过程。玻璃原料经过高温变成粘性的液态,进入模具塑形后变成脆性的固态。”叶锡红告诉笔者,这是他负责管理的6号机台,采用的是机械成型中的压制成型,就是把可塑态熔料按量注入模具中,再通过冲头凸压,形成预设的器皿形状。在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很多,模具的处理、料温、料性以及冲头的温度的把控,这些细节因素决定了玻璃器皿的最终形态和质量。
 
随着交流的深入,笔者发现,叶锡红是一个不善于言辞的技术型人才。在交谈中,他始终带着一口浓厚的广西口音,颇为费力地用普通话组织语言,希望尽可能清晰地向笔者描述出制作过程中的各道工序。叶锡红告诉笔者,保证玻璃器皿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性的关键在于压机手这个岗位。压机手在玻璃成型的整条生产线上处于龙头地位,而成型工艺员的核心工作就指导压机手做好生产中的每一个细节,把控好这个生产线的龙头。
 
星龙玻璃总经理林得雨对叶锡红有过这样一段评价:“在我认识的人中,叶锡红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人。对待工作,他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做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让人觉得很安心;对于产品,他始终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容不得产品有一丝瑕疵。他负责管理的那条生产线,哪怕出现了一点点的小问题,他也绝不会放过”。

叶锡红
 
无他,惟手熟尔
 
现代文豪朱自清曾说过:“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对于叶锡红而言,同样如此。
 
据笔者了解,叶锡红从未接受过玻璃制造系统化的理论培训,他能从一个普通的车间工人做到如今的成型工艺员,靠的是车间十七年的摸爬滚打与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
 
“刚开始是在车间做操作手,就是把机台上压出来的玻璃器皿用夹子一个一个地从模具中夹出来放到淬火台上进行物理刚化处理。整个过程中,拿着夹子的那只手不可避免地要临近高温点。因为不熟悉,手不灵活,夹也夹不稳,要是不慢一点,稳一点,以慢取胜,玻璃就会摔掉,所以这就增加了手承受烘烤的时间。时间久了,拿夹子的手自然就起泡了。”叶锡红向笔者描述着他第一份工作时的情景。
 
虽然在车间干的很辛苦,但叶锡红从来没有想过选择放弃,现实生活不允许他退缩。他认为,做车间操作手其实并不难,关键还是自身的操作经验不足,工作技能水平不高。于是他利用休息的间隙,来到其他生产线旁,边观察边琢磨如何快、准、稳地夹起灼热的玻璃器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总结,一段时间后,情况出现了很大的改观。
 
“我的工作其实没有太多的诀窍,就是熟能生巧,肯干、勤干、实干和不盲干。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有一个认真对待工作的心态,要对得起工作才能对得起自己,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做事。此外还要勤动脑多动手,熟练掌握工作技巧并时刻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寻找更高效的工作方法。”叶锡红笑着告诉笔者,在车间,只要务实工作,别人是会看到的,也是会记住的。他在车间先后做了开关模工、送瓶工。随着工作技能的不断提升,他被晋升为压机手,开始管理一个机台的生产。
 
在积累了十余年的玻璃生产操作经验后,叶锡红开始寻找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大舞台。因此,他加入了星龙玻璃。入职三年多以来,叶锡红秉持严谨的工作态度,通过不断学习探索,谋求蜕变;以一丝不苟的职业操守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专注于玻璃成型工艺技术革新和玻璃器皿稳产保质工作,赢得了公司领导和车间同仁的认可和推崇。

叶锡红
 
细节决定成败
 
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卡尔•威特说:事情力图做到精益求精就是一种美德。作为一名玻璃成型工艺员,叶锡红对玻璃器皿始终秉持着一种追求完美的态度。在他看来,只有把自己当成产品的使用者,才能了解把玻璃的品质做到最好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他很执着,模具上出现一点点小问题就会要求我们修正。有时我们觉得一小点瑕疵是不会影响玻璃成型的,但是他说不行,必须修正。”模具主管谢小红告诉笔者,叶锡红是一个对待工作非常严谨执着的人。虽然他们私下里的关系不错,但是面对工作,叶锡红的眼里却揉不得沙子,从来不讲交情,只谈工作。但凡模具上出现一点点小瑕疵,叶锡红便会拒绝使用,不论需要花多长时间,在瑕疵解决之前,他坚决不会将模具带上生产线。
 
在玻璃器皿生产工艺中,模具的形态会对玻璃的成型产生极大的影响,哪怕只有一丝的瑕疵,也会导致严重的缺陷,造成资源浪费。成型工艺员就是要通过丰富的实操经验,把模具中存在的细微瑕疵找出来并加以更正,以便从源头上确保产品的品质。
 
“做玻璃就是做细节,细节做不好,产品的品质就得不到保证。”叶锡红告诉笔者,玻璃在成型过程中会频繁经受的温度和形状变化,会受到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模具的品质,火力、风力的调控,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抓好细节工作,才能精雕细琢出合格的产品。
 
从事压机手工作的杨绪维说:“叶锡红管理的6号机台每个月换产相当频繁,几乎每天都要换产。换产前,叶锡红会把模具、人员分工、机台清理等准备工作做好。快速换产后,只要按照他的要求进行操作就不会出现问题,出来的产品百分之百合格”。
 
据综合部部长左晓君透露,叶锡红所负责的那条生产线产量一直名列前茅,这样的成果既归功于各工种间的密切配合,也是叶锡红细致工作的必然结果。
 
在林得雨看来,叶锡红是一个拥有匠心的一线员工,凡事追求完美。他说,我们企业要不断发展,就需要更多像叶锡红这样的人才。

注:新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新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新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新玻网或将追究责任。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新玻网编辑或补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