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玻网,我们将会竭尽全力为您服务!

玻璃行业为什么给人缺乏创新的印象?

发布时间:2017-07-14 浏览量:1282 来源:上海玻璃
玻璃行业
 
作为一名记者,我从服装行业转到玻璃行业已三年,虽然同为传统制造业,但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这两个行业,仍能感受到二者之间的诸多差异。
 
在报道服装行业的七八年里,我们接触的企业家们,讲得最多的是设计、流行趋势、品牌、文化、营销、商业模式、渠道。
 
在玻璃(建材)行业,我们接触的企业家们,讲得更多的是技术、工艺、价格、产能过剩、自律,一为衣,一为住,其实两个行业都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但却给媒体留下了截然不同的感觉,当然,这两个行业都不约而同地注重“创新”,但这注重,也有区别。
 
服装行业里的企业家们,显得更加自信,他们之中不乏深耕行业多年、视品牌为孩子的人,为了助其成长,他们竭尽全力,不只为了提高销售额,更是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他们之中有超级演说家,不仅做得好也说得好;也有低调者,在媒体鲜少露面,但操盘的品牌特色鲜明,笼络了一批忠实拥趸。他们善于跨界,吸收各种营养,努力生长。
 
而玻璃行业里,笔者接触的大部分人士,似乎都对行业的创新现状颇为不满,也可能是因为过于自谦。“玻璃行业比较缺乏创新能力”、“这几年,玻璃行业确实没什么创新”类似的论断不止出自一人之口。
 
这或许说出了玻璃行业存在的某种事实,行业形势差时,没钱创新;行业形势好时,无暇创新。有些企业的研发部门,工作重点并不是搞研发,而是忙于编写各种文字材料,以求获得某些政策补贴,从而缓解经营不善造成的财务压力。
 
但是,这只是某些企业存在的问题,若把这样的观点作为判断整个玻璃行业的现状,就会显得偏颇。
 
玻璃创新
 
事实上,中国玻璃行业不缺创新。
 
2013年,《中国建材报》社组织开展首届中国玻璃创新推动力大奖以来,一大批独具创新特质的企业被推到台前:年年出新品的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让期货服务玻璃中小企业的郑州商品交易所、为真空玻璃十年如一日贡献智慧的青岛亨达(如今已以新亨达的名义加入乐克科技)、引领国内玻璃防霉领先技术走向世界的格力尔。
 
2017年,我们迎来了第五届中国玻璃创新推动力大奖。除了那些基本上每年都会申报奖项、当之无愧的老面孔外,一些新面孔以独到的产品、为行业作出的突出贡献而征服评审专家们。比如郑州中原,这一以密封胶为主打产品的企业,因为研发出MF910S系列暖边条;比如深圳凯盛,节能涂料应用于玻璃熔窑之后,显著的节能效果使其成功上榜环保推动力大奖。
 
前两年一直空缺的“文化创新大奖”,今年一下子上来了两家企业。他们多年来在企业文化方面做出的努力,让我们发现,玻璃企业的文化软实力也不可小觑。
 
既然如此,为什么玻璃行业会给人留下缺乏创新的印象呢?
 
在记者看来,中国玻璃行业不缺创新,缺的是有效传播、广而告之的意识和能力。先说意识,一些玻璃企业既没有借助行业媒体推广企业,在企业公众号上的内容传播上也未有所创新,更别想在大众媒体、财经媒体上见到他们的名字。或许他们认为对外传播不重要,把企业内部事情做好就可以,在他们看来,这是技术出身的人的“优点”,并引以为傲。
 
此外,一些企业虽已有对外推广企业和品牌的意识,但在具体操作时与服装企业相比显然存在明显的差距。他们并不擅长与媒体记者打交道,没有形成对外传播的一致口径,甚至连基本的对外宣传素材也无法提供。如此一来,何谈有效向外界推介企业的最新产品、最新动态?又何谈“利用”媒体助推行业发展?
 
当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产能过剩的“大石”仍压在胸口,如何深入挖掘终端需求、以创新的产品、建立新的营销模式,又如何以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力量滋养自身及他人,是所有有意在玻璃行业树立百年品牌的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注:新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新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新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新玻网或将追究责任。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新玻网编辑或补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