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闻卿: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2002年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2005年开始一直专注于玻璃艺术的教学与创作研究。在求学期间,郑闻卿学习的是工业设计专业,后来为什么改了专业,是因为她要把“纸上谈兵”转变成“手工制作”。恰逢学院组建玻璃工作室,再加上对玻璃材质的偏爱,于是,这成了顺理成章的一件事。
玻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配以助燃剂纯碱、石灰石,再加热就能生产出来。它可以被制造出各种形状,也可以施加任何色彩,尤其是光线穿过玻璃,当各种透光、折光映射而出,固体的玻璃蒙上一层虚无的灵动。
玻璃的加工工艺有很多,铸造、热熔、镶嵌、雕刻、灯工……拿家里最常见的灯泡来说,就是热玻璃工艺应用的一种。这可能是人们印象中玻璃加工的典型,玻璃吹制者坐在炉子边,手中拿着一根一头粘有熔化玻璃的吹管,在吹管的不停旋转中,匠人利用各种手法,将像糖饴一样的玻璃料,制作成一个花瓶或是一个杯子。
橘红的炉口、晶莹的玻璃,这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工艺方式,不过,看看每个人额头上的汗水,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叫它“HotGlass”了。
玻璃的造型语言特别多,种类也特别多,不同的种类适合不同的工艺。每一种玻璃,因为成分的差异,其密度、熔点、膨胀系数都不一样,如何利用它们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里,就涉及到许多科学参数。
比如,玻璃铸造,耐火石膏模具放入窑炉内后,就什么都看不见了,烧多久?烧几度?都是由事先预设的温度曲线来控制。
但是,即便做到百分百严谨,也做不到百分百控制,模具的厚度、料的大小、料的摆放方式,甚至是放在窑内的位置,都会产生不可控的因素。开模之后,是失望,还是惊喜,需要一丝运气。玻璃艺术的这个特性,是郑闻卿最喜欢的,她把开模称为撩拨人的心弦。
透明的玻璃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优势,作品除了外在形状的表现,更可以做内部造型来进行艺术表达。郑闻卿有一款作品,一块玻璃中有两个气泡,一个正在上升,一个将欲破壁而出,非常奇妙。
为了做成这款作品,她做了非常多的对比实验,当所有数据都具备后,从烧制所得多件作品中,挑选效果最理想的那一件。
尽一切努力去读懂它,控制它,之后的工作就交给上天了。科学+艺术。这大概正是玻璃艺术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