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主研发的30微米柔性玻璃在测试设备上已经连续弯折40万次。”说到公司的新产品时,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少波的脸上显露出自豪的表情。
“我自己没有什么好说的,就是不停地立项、实验、投产、改进,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说起自己,这位在玻璃行业已经摸爬滚打了36年的高级工程师,却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张少波的头衔有很多,取得的成果也很多。他是安徽省战略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一等奖。承担或参与了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安徽技术转移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市科技项目。但谈到这些,张少波说,这都是过去的成绩,信息显示这个行业技术日新月异,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进入这个行业,不仅要紧跟产业的发展步伐,更要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所以自感压力很大,从不敢停下脚步。
发展的压力从1994年就被张少波背负到身上了,那一年,他被选拔担任科技攻关组组长,全面主持ITO导电膜玻璃的研发生产。这个项目当时在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技术上的参考借鉴完全没有,更让张少波和他的团队深感郁闷的是,生产用到的玻璃基板全部要从英国进口,价格昂贵不说,光运输周期每批原料就要两个月左右。仰人鼻息的滋味不好受,张少波和研发团队暗下决心:我们自己来,我们来做中国导电膜玻璃的“拓荒牛”!
“那时候,经常一连十几天吃住都在实验室,失败那是常有的事,有时候辛苦了个把月,到了临门一脚,又失败了。我老是怀疑自己的方向是不是错了。”现在回忆起来,张少波面带笑容调侃着自己,但在当时,失败的阴影如同沉重的大山一样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还好,我和团队的同志们一起挺过来了。”这个朴实的皖北汉子轻描淡写地略过了那段艰辛,他主持完成的导电膜玻璃透过率测试方法改进、导电膜玻璃生产线提速改进、水处理系统技术改进等项目连续取得突破性成果,迅速使公司ITO导电膜玻璃产量由63万片/年提高到90万片/年,实现了从小批量生产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突破,ITO导电膜玻璃产品透过率指标由85%提高到88%,成品率由95%提高到97%,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从那以后,张少波马不停蹄,先是主持“STN型ITO导电膜玻璃”研发课题,带领科技攻关组克服困难,大胆创新,成功研制出高档次的STN型导电膜玻璃,使成品率由90%提高到98%,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之后数年间,张少波又先后主持研发TP型、CF型、AR型、PET-FILM导电膜玻璃,通过对这一系列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公司获得了大量的国外订单,一跃成为国内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一流的ITO导电膜玻璃生产、研发基地。在此基础上建设的ITO导电膜生产线,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荣誉。
时光飞逝,当凯盛公司已经成为世界级ITO研发生产企业的时候,当张少波已经奠定在导电膜玻璃镀膜专业不可动摇地位的时候,他还是感觉到如山的压力。
随着5G、AI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张少波敏锐地意识到,柔性和折叠必将成为显示产业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如果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2019年,他领导课题组对超薄柔性玻璃盖板(UTG)进行立项研发。通过不断工艺方案摸索和测试,经过半年的研究做出了50微米的UTG玻璃样品,通过该样品打入了国内知名终端厂商,并成立了联合开发团队。通过不断自主摸索,于2021年底成功自主开发出30微米厚度的超薄柔性UTG玻璃,其弯折半径小于1毫米,弯折性能达到连续40万次不破碎的国际领先水平。并开发出极薄玻璃减薄技术、柔性玻璃切割技术及外形加工、柔性玻璃边缘强化技术、柔性玻璃钢化技术、柔性玻璃盖板表面修复技术等一套完整柔性玻璃加工技术,突破了国际上对UTG技术的垄断,让凯盛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能批量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品的企业,形成了国内唯一、国际首创的覆盖“高强玻璃—极薄薄化—高精度加工—柔性贴合”的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突破了信息显示关键材料技术,不断满足显示终端柔性可折叠发展趋势对关键材料的需求,从源头上保障中国信息显示产业链安全。
默默地耕耘,从显示行业的“开荒者”到今天的“领跑者”,张少波和他的团队从没有停下过脚步,“一点都不夸张,显示行业的终端市场、技术都在不断进步,可以说两三个月就要更新一代,所以我们不断地进行创新,对产品不断地进行改进,才能不断地赢得市场!”张少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