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玻网,我们将会竭尽全力为您服务!

记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西宏艺玻璃器皿有限公司技术总工郭双虎

发布时间:2022-05-11 浏览量:1765 来源:中北新闻网忻州频道 作者:王晶
山西宏艺玻璃器皿有限公司技术总工郭双虎
郭双虎正在现场检测设备配件质量。通讯员党炳文摄
 
“‘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我们要发扬工匠精神,贡献技术力量,为我国插上腾飞的翅膀。”说话的是山西宏艺玻璃器皿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工郭双虎,也是公司公认的技术能手、技术难题解决专家。凭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郭双虎荣获2022年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高温、人多、凌乱,是大家对玻璃厂的普遍印象,而在山西宏艺玻璃器皿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却干净整洁、规范有序。1600余平方米的车间内只有几个工人。
 
“这是全自动机制智能玻璃器皿生产线,一个班十来个人就够了,一天三班倒。在没有改造前,一个班得五十多个人。”郭双虎把眼镜往上推了推,不紧不慢地说:“这都是我自主研发的。”
 
郭双虎告诉记者,当时公司从沈阳购买了一台主机,想组建一条全自动生产线,实现玻璃器皿后加工现代化。要实现这一想法,还需从国外进口成套设备,购置费用高达千万余元。为了给公司节约开支,摆脱对国外设备的依赖,喜欢琢磨、爱好钻研的郭双虎决定自主研发。
 
自主创新是支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对郭双虎来说,决定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得益于2017年他在德国肖特玻璃器皿公司考察时的经历。
 
“相比当时我国玻璃器皿行业人多混杂的生产环境,德国肖特的冷加工生产线不仅节能环保,而且实现了全程智能化、自动化,只需要几名工人就能完成全程操作。”郭双虎回忆,当时他就萌生了自主设计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的想法。因德方不许拍照和录像,也不给文字和图片资料,为了掌握生产设计信息,郭双虎在车间里转了又转,反复观察,恨不得把每个细节和数据都刻进大脑。回到酒店,他饭也顾不上吃,凭着记忆赶紧手绘样图,有记不清的地方,就返回去再仔细看。就这样,在考察的半个月时间里,他收集整理了几十页图文资料,为设计生产线奠定了基础。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郭双虎遇到了很多难题,他认识到自身基础理论知识严重不足,学习成了他的当务之急。在他的办公室,有一整面墙的书柜,里面摆满了《机械铸造机加工》《电器、电子、电器配线目录》《新编金属材料》《稀土》《铸造》《编程》等书籍,旁边还有几十本学习笔记和工作日记,办公桌上除了样品都是书。
 
“我学的是热能动力专业,可这条生产线涉及机械设计、金属工艺、材料力学、电器安装、铸造工艺、电子信息等多个学科。”郭双虎说,要想把从德国带回来的资料变成成品,就得什么都懂,融会贯通。
 
没有天生的工匠,只有坚持不懈的平凡劳动者。在研发过程中,郭双虎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失败,但他毫不气馁。玻璃器皿薄、脆、易碎,硬度高不易加工,要生产出符合玻璃加工特点的浮动机构,既不能在玻璃器皿与磨具接触的瞬间产生碎裂,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玻璃磨削的平整。为了克服这一困难,郭双虎查阅了很多资料,试验了无数次,从一次次失败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终于研发出了适合的玻璃器皿生产专用浮动机构。
 
精益求精,是郭双虎对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当时,制造玻璃器皿需要的磨片从国外进口需要3000余元。为解决这一问题,他每天起早贪黑,奔波于河北、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地,有时一瓶水、两片面包就算一顿饭,困了就在车上眯一会儿,就这样饥一顿饱一顿,二十来天瘦了十几斤。最终,他在郑州找到一家厂家,经多次打样,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磨片,成本仅需约500元。这项技术的革新,引领了国内玻璃器皿行业的新趋势。
 
从小配件到大设备,从高耗材到低成本,郭双虎靠不断钻研思索、不停打磨探寻,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实现了技术和工艺的创新。仅两年时间,他和同事们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解决了一道道技术难题,自主研发出双滑道下杯机、自动推杯机、自动夹杯机、36头冷加工等设备,实现了全自动机制智能玻璃器皿生产自动化。一年下来,仅工人工资就能节约490余万元,为企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工匠追求,艺无止境”是郭双虎的座右铭。从业20余年,他把创新当作工作的最大乐趣,学技术、搞革新,减能耗、增效益,对产品细致严谨,对技艺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坚守中,弘扬工匠精神,引领创新传承。

注:新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新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新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新玻网或将追究责任。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新玻网编辑或补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