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玻网,我们将会竭尽全力为您服务!

反封锁反轰炸沿海企业内迁,蚌埠玻璃厂、蚌埠火柴厂由此起步

发布时间:2021-12-11 浏览量:1929 来源:无法明明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加快工业发展速度,国家采取多种措施为经济建设创造条件。当时,我国工业大多集中于沿海城市,沿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70%以上,为了遏制新中国经济发展,台湾国民党当局在海上封锁的同时,扬言要用飞机把上海炸成废墟。综上考虑,国家动员沿海城市部分工厂企业内迁,蚌埠因距离上海较近,并拥有津浦铁路和淮河水运交通便利条件,从而成为沿海企业主要迁入地。

反制封锁,上海组织工厂内迁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有限的工业主要集中在苏、浙、鲁、沪等沿海沿海地区,国民党军队全面溃败后,为了遏制并破坏新中国的经济建设,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利用其海、空军优势,武装封锁海上口岸,企图以此阻止沿海主要工业城市内外交通,断绝粮煤及工业原料供给。受武装封锁的影响,在外销断绝、内销一时打不开的情况下,部分私营工商业一度处于难于维持的状态,工厂商店大量停工歇业,失业人数激增,并很快由个别厂家蔓延到整个行业。
 
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华东局和沿海城市党委、政府决定组织部分工厂内迁。其中上海是内迁工厂较多的城市,而安徽因地缘优势又成为上海工业企业的主要迁入地。上海私营大盛玻璃厂、大通热水瓶厂迁入蚌埠,并以这两家企业为基础组建了蚌埠玻璃厂,该厂成为安徽起步最早的玻璃生产企业,促进了蚌埠乃至安徽轻工业的发展。
 
在上海内迁企业基础上组成的蚌埠玻璃厂组织热水瓶胆生产
在上海内迁企业基础上组成的蚌埠玻璃厂组织热水瓶胆生产
 
从《解放日报》当时刊发的相关报道看,上海工厂内迁有两次高潮,1949年8月至11月和1950年2月至4月间,是上海工厂内迁的集中期,而这正与反封锁、反轰炸背景下上海工厂内迁的两次高潮相对应。1949年8月至11月,受到外部封锁的影响,部分经营困难的私营工厂响应号召,形成上海工厂的第一次内迁高潮。为推动上海工厂内迁,上海市委、市政府一方面通过《解放日报》等主要媒体开展广泛动员,另一方面部署相关部门为内迁提供优待举措。与此同时,为了让更多工厂来安徽落户,安徽省委高度重视,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积极迎接工厂内迁,响应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工厂内迁号召。

交通之利,一批工厂落户蚌埠
 
安徽省紧靠苏、浙、鲁、沪等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并拥有长江、淮河航道和津浦铁路的交通便利,使之成为沿海企业内迁优先考虑的地区。安徽省委抓住这个机会,积极争取沿海企业尤其是上海企业迁至安徽发展。1953年,省委多次派干部到上海商讨企业内迁问题,并初步确定内迁地点为合肥、蚌埠、芜湖、安庆等城市。按照内迁协议,安徽分别于1955年和1956年两次从上海迁入108家企业。其中,上海私营大盛玻璃厂、大通热水瓶厂迁入蚌埠。
 
上海私营大盛玻璃厂创建于1944年,主要生产机制雪花膏瓶、药瓶和吹制味精瓶、试剂瓶等产品,由吕兆祥独资经营。因设备简陋,产品简单、生产条件差,该厂生产经营状况一般。1950年,在工会组织等支持下,获得国家加工订单后,企业经营状况开始有所好转。上海市大通热水瓶厂始建于1928年,由曹锡鳌独资经营,主要生产保温瓶胆,瓶胚靠外厂供应。1950年建成毛坯熔炉厂,分为加工部和料坯部两个部分,成为全工序的热水瓶胆生产厂。
 
1954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大盛、大通两家企业向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提交了公私合营的申请。为发展安徽玻璃工业,安徽省工业厅组成工作组赴上海,经过充分协商,同上海市大盛鼎记玻璃厂、大通热水瓶厂达成实行公私合营、迁皖建厂共识,分别于1954年7月16日签订内迁协议书,确定大盛玻璃厂在合营后“将全部可以迁移之机器设备与全体职工,迁移至安徽省合肥市进行生产”,大通热水瓶厂“在合营后俟安徽基本建设完成,将乙方之全部可以迁移的机器设备及其资产迁往安徽省合肥市进行生产”。
 
因合肥选定的厂址低洼,洪涝难泄,导致迁厂计划一时难以实现。为此,安徽省工业厅向华东局做出汇报。华东局工业部认为,鉴于蚌埠距离蕴藏丰富石英矿产资源的凤阳县很近,水陆交通方便,综合条件比合肥优越,于是决定将厂址改为蚌埠。蚌埠市委对此极为重视,派市委秘书长陈岩专程到省工业厅接受任务,并保证尽快完成建厂、迁厂任务。1954年9月,蚌埠玻璃厂筹备处成立,按省财经委员会提出的“基建工程以边估价边施工方式进行”建设。翌年2月,器皿车间投产,6月瓶胆车间投产,注册“治淮牌”商标。20世纪70年代,蚌埠玻璃厂发展成为安徽重点轻工企业。
 
福昌火柴厂女工在工作岗位
福昌火柴厂女工在工作岗位
 
“一五”期间,上海资本注入蚌埠,蚌埠机制纸开始投产。1950年,南京美大纸店胡禹言等3家私营企业合资,到蚌埠筹建蚌埠建华造纸有限公司。1954年4月,上海长江油行、慎盛祥纸店、正丰纸店、万昌棉布店等私人资本投入,工厂正式投产,当年生产单面有光纸106吨。1955年公私合营后,更名为公私合营蚌埠建华造纸厂,1966年改为国营,称蚌埠造纸厂。
 
内迁蚌埠的还有1949年迁入的上海福昌火柴厂,后发展成为蚌埠火柴厂。沿海企业内迁,不仅使这些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偿转移到蚌埠,而且还随厂引进了一批宝贵的企业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技术熟练工人,使蚌埠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实力得到增强,对后来蚌埠工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注:新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新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新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新玻网或将追究责任。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新玻网编辑或补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