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1904年慈禧太后从她的梳妆费中拿出5万两银子作为建厂资金,李鸿章的亲信、洋务运动的积极践行者、时任山东巡抚周馥于当年4月批准了山东省农工商各局关于创办博山玻璃公司的信,由张謇、许鼎霖等人负责,购置博山城北“六十亩圈”(今博山城北约二里处孝妇河东岸)作为厂址,山东巡抚衙门观察顾思远任公司总理,负责从德国进口成套设备及工厂建设,筹建博山玻璃公司。历经2年半,三任巡抚多次增资,1906年9月,中国第一个平板玻璃厂建成投产。当时的山东巡抚杨士骧曾派观察唐芝田到博山考察,唐向杨士骧报告:“该公司的机器设备,暂为德国之最新产品,新聘德国技师,亦极精细。而且博山所产之矿石,曾经寄呈柏林化验、皆为最理想的原料。将来投产后,必能获利……”。
历经116年,2020年5月26日下午,当我走进如今已经是鲁耐窑业集团的厂区时,大门口那棵与博山玻璃公司同龄的老槐树正枝繁叶茂,百年老厂的沧桑和故事透过斑驳的树影洒满厂院。在办公楼大门口,山东耐火材料集团鲁耐窑业有限公司王如主任和办公室的同志已经等在那里。王主任是一位务实的人,在办公楼一层门厅简略介绍了鲁耐窑业情况,参观了“博山玻璃公司”奠基石,便带着我们走向厂区。
△与博山玻璃公司同龄的老槐树
和王主任边走边聊,对话没出10句,我便发现王总不仅热爱企业,谈起鲁耐窑业的发展如数家珍,而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工业文化遗产专家,对工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历史等知识相当熟悉,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大量的研究成果,我们像老朋友一样话题不断,滔滔不绝。王主任告诉我,当时的工程分为两部分,南半区为工厂区,主厂房长约120米,宽约25米(现鲁耐机压成型车间)。北半区为生活区,建有中国工徒宿舍和外籍人士的“四合院”住宅,安装有电灯、自来水等设施,相当现代化,还辟有菜园、果圃,方便职工的生活。
博山玻璃公司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吹泡摊片法”制造平板玻璃,但面临资金不足困境,难于应付巨额开支。1904年4月29日,博山玻璃公司在《中外日报》上刊登招股启事,筹集资金;1908年向大清银行贷款50万两白银维持生产;1909年第一次发行招股彩票;1910年6月第二次发行招股彩票,拟筹资金120万元,却是杯水车薪,终因资金不足,管理不善,外货充斥及外商压榨等因素,于1910年不得不中止生产。这个20世纪初闻名一时的玻璃公司,勉强支撑了四年。1915年,时任财政总长周学熙试图重振。周学熙是周馥的四子,大名鼎鼎的北方民族工业奠基人,与南方实业家张謇齐名,有“南张北周”之说。他还是山东大学堂的首任校长,开滦矿务局、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纺织公司、耀华玻璃公司的创办人。即使如此,周学熙仍是无功而返。
谈到博山玻璃公司的资金问题,话题转到山东巡抚胡廷干。周馥之后,慈禧太后的干儿子胡廷干继任山东巡抚,为了展示兴办洋务的才干,他和直隶候补知府顾思远等人筹集官股5万两,商股15万两,推动博山玻璃公司的建设,这在当时的鲁中地区不啻为一创举,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亦堪称大事。为此,在玻璃和耐火材料领域,流传着胡廷干为“引入中国之父”一说。顾思远的哥哥与周学熙是连襟,和大清银行的监督张伯讷也是亲戚,可见当时的皇亲国戚对于博山玻璃公司还是寄予厚望的。
△建于1904年的老厂房
博山玻璃公司虽然停产,但生产平板玻璃的技术却被工人们传播出去,小型作坊一时骤兴,出现了博山平板玻璃的盛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博山为中国第一之玻璃制造地,原料与燃料之丰富,以及工资之低廉,为其发达之最要素。欧战以来,外货一时输入杜绝,博山玻璃之需用,博得非常声价,北自满蒙,南至南洋,殆无不知博山玻璃之名者”。《中国实业志》称:“博山玻璃公司……规模宏大,是为我国新法制造玻璃之嚆矢。”
△汉阳铁厂制造的陇海铁路铁轨 程萍摄
厂区不大,没走出几步,我便惊喜地看到左手边一排老旧的灰色砖房,猜想一定是老厂房。果然,王如带着我们走了进去,指着靠墙的一排木架说:“你看这些是什么?”我走近细看,惊呼:“上面写着陇海铁路(民国二年十一月)。还是汉阳铁厂造!”王如说:“没错,这是2016年3月在2号隧道窑改时发现的,一直作为窑车道轨使用的。”我仔细查看老厂房内左右两边的几根不同道轨,发现有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生产的、用于胶济铁路(1899-1904年)的道轨,还有俄罗斯生产的用于中东铁路(1896-1903年)的道轨。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30余平方米的空间中,竟然集中了俄罗斯、德国、中国汉阳生产的、用于当时著名的中国最早的三条铁路的铁轨。它们是怎样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地方来到这里,成为窑车道轨的呢?这里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探寻挖掘。
在艰难中开办的博山玻璃公司生产出中国第一块平板玻璃,却没有如“观察”大员唐芝田预测的那样“必能获利”。公司开张生产时,招雇工人130余人,设计能力年产5万箱,至1909年,年产量仅5000箱。勉强支撑4年,于1910年全面停产,厂内一切资产收归官有。可以说,玻璃公司的停产,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遗产。走访今日鲁耐,我惊奇地发现,对于近代工业遗产的合理开发利用,中国是最早开始实践、并使“工业遗产”升华为“工业文化遗产”的国家,甚至早于欧美工业国家。
1924年2月,在博山玻璃公司被废弃12年之后,一批有眼光有情怀的博山精英发现了这一工业遗存的价值。位于玻璃公司旧址北部的生活区域,有一个“四合院”,独立于其他的工人宿舍,原是德国工程师们的住宅。这里,被决定筹办中学、发展博山教育的士绅们选定为校址,学校定名为私立颜山中学。今日省级重点中学淄博一中发端于此。
当时的博山,由于陶瓷和琉璃(玻璃)产业兴旺,经济比较发达,非常重视教育。毕业于山东省优级师范学堂、时任博山第一高等小学校长贾聿策,清末进士、博山商会会长张焕宸以及知名士绅韩荫长、王凤藻、梁祖基、赵仲如等发出创办中学的倡议,得到了当时博山以煤炭业为主的工商界积极响应,以倡议人为主组成校董会,张焕宸任董事长,贾聿策担任驻校董事。经费主要来源于博山煤炭输出的车皮捐,每一车箱煤抽0.3—0.5银元,由博山炭业公会代扣收集,交学校办学。当年春季,颜山中学开始招生,设立1个初中班,暑假又招收了2个初中班。至1936年5月,发展到初中5个班。这期间还招了1个乡村师范班、一个高中班,为博山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人才,成为博山发展的栋梁。
△具有时代特色的博山玻璃公司标志性老厂房 程萍摄
又一个12年倏忽而过。1936年初,同在国民政府财政部任职的博山籍官员高秉坊、李毓万(曾长期担任孔祥熙秘书)等人提出,将颜山中学改为洗凡中学,以纪念辛亥革命先驱、博山四大家族蒋氏后人蒋洗凡。此提议不仅得到了在南京的博山同乡拥护,还得到许多国民政府要人支持。贾聿策同高、李等人东奔西走,为洗凡中学募集资金,赞助册上签名的首位要人是蒋中正,孙科、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张群、蔡元培等五六十位权贵的大名紧随其后,可见当时的颜山中学和博山名人在民国政府中的影响力。洗凡中学增设了高中部,发展到初中6个班,高中2个班。王如主任介绍,自1924年5月至1937年抗战爆发学校停办的13年间,颜山(洗凡)中学一直在博山玻璃公司旧址,其间校园校舍有所扩大。可惜的是,当年的老教室如今已经荡然无存。
历经坎坷的颜山(洗凡)中学,抗战胜利后在济南恢复办学,于1948年并入淄博中学,1955年更名为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首任校长张陶村1941年参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广饶县第一所抗日小学,亲自编写教材,宣传抗日救国。历经96年风雨,这所学校英才辈出。曾任辽宁省副省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等职的王纪元,从颜山中学毕业即踏上抗日救国征程,曾在八路军山东纵队、延安军政学院、延安联防军直属队政治部任职,担任过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营副教导员。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银行东北区行副行长、辽宁省人民银行行长等职。著名诗人吕剑、福州军区空军原副司令兼参谋长蒋亭、山东省原副省长张敬焘等校友的革命事迹在淄博脍炙人口。
打开学校网站,“学子风采”令人眼前一亮:曾任我国驻印度大使周刚、清华大学土木系原副主任崔京浩、为我国导弹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夏德明、著名歌唱家吴雁泽……赫然在目。这些从颜山(洗凡)中学、淄博一中走出的各界精英和国家栋梁可曾想到,一块儿废弃了的工业遗存,在具有远见卓识的博山先贤们的不懈努力下,焕发出异彩,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博山百年重教兴学历史的同时,也书写了中国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的历史!特别值得重视和与众不同的是,利用工业遗存办学的实践,不仅为博山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更将中国对工业遗产合理利用的理念与实践提前了七八十年。
△具有时代特色的博山玻璃公司标志性老厂房 程萍摄
对废弃后的博山玻璃公司的改造和合理利用,精彩部分还是生产区。跟着王如主任边走边看,德国人设计建造的老厂房紧紧地吸引着我的目光,总是被王主任扯着衣角提醒,注意躲避繁忙的生产运输车辆。紧凑的厂区内,彰显当时工业现代化风格、突出功能性需求的包豪斯式厂房虽已陈旧,现代工业和百年沧桑造就的气势却浑然一体。装置有运输带的倾斜廊桥与相邻厂房组成的建筑群格外抢眼,不仅线条错落有致,韵律天成,更让我联想起享有“德国的埃菲尔铁塔”美誉的德国埃森矿业同盟第12号矿井洗煤车间那座高高的井架。说起生产区的改造利用,王如主任就是一部鲁耐发展的活字典。
鲁耐窑业厂区内,那些被老钢架、老木梁、老砖瓦,甚至老灰浆支撑起来的老厂房、老廊桥、老烟囱、老隧道……展现出中西建筑和文化巧妙结合的美与韵味。在讲解这些老建筑特点的同时,王如主任不失时机地介绍鲁耐的历史与今天,让我看到了被废弃的博山玻璃公司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业遗产成功再利用的脚印和发展。
博山是中国五大陶瓷产地之一,除了盛产陶瓷,琉璃名扬天下,被称作陶琉之乡。民国初期,洋瓷充斥国内市场,导致中国制瓷业萎靡不振。为改良陶瓷,与洋货抗衡,1930年初,山东省实业厅厅长王芳亭来博山视察,择定利用博山玻璃公司遗存改造建设新窑厂,改良陶瓷。1931年4月,山东省实业厅向中央收回博山玻璃公司,定名为“山东省模范窑业厂”,拨付开办费2.7万元,开始采用新式机械设备和倒焰窑等先进方法生产透明细瓷,产品玲珑精巧,是当时博山唯一采用机器制瓷的工厂,开创了传统手工制瓷业向陶瓷工业进步的先河。历经日本统治时期的博山窑业株式会社的掠夺,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大批窑厂倒闭,工人流散四方等磨难,直到1948年3月淄博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窑业厂,博山的陶瓷琉璃玻璃业走向新生。
山东模范窑业厂依次经历了山东景明窑厂(1946.1-1948.4)、山东鲁丰瓷窑厂(1948.4-49.10)、山东窑业厂(1949.10.6-1954.8.)等阶段,1954年8月19日定名为“山东耐火材料厂”,成为全国重点耐火材料生产厂家。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起,新中国多次投资对山耐进行改造和扩建,奠定了山耐在全国同行业的领先地位,为祖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国劳模10余人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曾任山耐总工程师、兼任山东窑业学校(济南大学前身)校长的卢开津,是周恩来总理在南开的中学同学,还同台演过话剧《一元钱》。他先后留学日本和美国,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学获得窑业化学博士学位,精通英、日、德、法4门外语,是我国资历最早的硅酸盐及耐火材料研究专家,一生虽跌宕起浮,却乐观豁达,活到一百多岁。
2001年5月,山耐部分优质资产整合改制,成立了山东鲁耐窑业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4月,经产权制度改革,整体改制为山东耐材集团鲁耐窑业有限公司,隶属于山钢集团,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今天的鲁耐窑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依托百年企业管理优势和技术的深厚积淀,为钢铁、建材、有色、军工、化工、电子、能源、环保等行业提供优质耐火材料,年生产能力10万吨,其中50%产品出口欧、美、日、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高炉用粘土砖”曾两次获得国家耐火材料最高奖——“银质奖”,负责完成的国家技术创新“干熄焦引进吸收一条龙”项目,获得国家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多项产品获得省冶金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公司2019年完成产量6.5万吨,产值3.2亿元,利润1069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国有大型耐火材料骨干企业。
△百年老厂房内,国产智能机器人正在分拣、码垛 程萍摄
在老旧的车间内,我惊喜地看到多台国内制造的智能机器人正在熟练地进行成品分拣、码垛;国内先进的高温节能隧道窑正在出砖作业,还未走近,热浪扑面而来。另一座被王如主任称为“工业四合院”的老平房院落,灰砖红瓦,绿树掩映,如今是机加工车间,门口挂着“机械动力分厂”的牌子。王如主任带着我来到一台机器前,自豪地告诉我:“这是上世纪50年代沈阳第一机床厂生产的带编号的大型车床,为中苏友好时期的产物,有人想收购回去,我们没给。这已经是古董了,全国只剩下这一台。”我仔细地欣赏这台“老古董”,它已近70“高龄”,却没有一丝老态,在一名工人师傅的娴熟操作下自如地转动着,不由地赞叹产品的质量。想起在车间钢梁上悬挂着的“打造‘1904’坐标,做鲁耐新时代劳动精神的践行者、传承者”的红色条幅,我感叹:116年间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浓缩在了鲁耐窑业的工业文化中!
△国内先进的高温节能隧道窑正在出砖作业 程萍摄
王如主任告诉我:他们之前申报了几次国家工业文化遗产项目,但一直未能如愿。望着这些极具历史、文化、科技等价值的工业遗产,还有很多老旧却精美的机器设备、工业制品、生活物件、陶瓷、电瓷等,他掩饰不住深深地忧虑与焦急。很多老建筑已经破败不堪,急需抢救式修复,但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哪有条件去实现?特别是企业没有工业遗产保护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保护、修复、改造资金,难以进行系统性、专业性的保护和修复。如何让百年老企业在原有价值基础上进行再次合理开发利用,发挥出更大的社会和文化效应,不是靠企业自身能够解决的难题。我们期盼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更希望得到全社会及有识之士的关注与支持,为工业文化遗产焕发青春贡献力量。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