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玉宝在生产车间检查产品质量。
8月6日,“学徒班”正式开班。
商河县玉皇庙镇是全国特色“玻璃小镇”,几家玻璃企业各有所长,有的专攻特种玻璃,有的玩起工艺花样,有的专注日常用品。玻璃制造,最早带动玉皇庙镇从农业转向工业,现在也是小镇的支柱产业之一。
现在,小镇在玻璃行业遇到招工困难的情况下办起了“学徒班”,通过“造”人才,实现“引”人才,给“双招双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玻璃车间环境苦王牌产业也遇招工难
信玉宝是玉皇庙镇一家老牌玻璃制造企业的车间工艺员,1998年,20岁出头的他就开始围着玻璃窑炉转。去往生产车间的路上,烈日烤得人睁不开眼,信玉宝却说,与车间里的温度相比,“这简直就算凉快的!”
果然,一进车间浑身就被闷热的气息包裹起来,四周的机器不间断发出刺耳的轰鸣。一路往里,穿过姑娘们戴着手套进行分拣打包的质量检测台、运送成品的传送带、将烧得火红的玻璃液压制成型的生产线,温度也随之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生产线旁,喷溅的火苗就像直接在裸露的皮肤上滚过。
车间里每一名工人都戴着手套、耳塞,心无旁骛地工作。“在这里上班不容易,不仅要忍受6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还要接受工作环境的嘈杂。如果没有大家的敬业和坚持,做不出优等的玻璃产品。”信玉宝说,像微波炉的烤盘、耐高温的容器、医药用的安瓿瓶,都属于特种玻璃范畴,这是企业的王牌产品,也是在行业立足的资本。
信玉宝所在的企业,1995年就因这里独有的地热资源落户玉皇庙镇。那时候,企业的工资待遇比当地其他行业优厚得多,能到“玻璃厂”上班是很多年轻人的第一选择。随着时间推移,企业规模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一些产品已经占到了世界生产份额的50%。后来,陆续又有两家玻璃制造企业到玉皇庙镇落户,玻璃产业成为小镇的支柱产业之一。
时代的变迁让年轻人就业有了更多选择。在新兴行业遍地开花的当下,又热又吵的玻璃生产车间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弱,企业最近几年一直是“招工难、招人才更难”。
“学徒班”开课优质人才“自产自销”
信玉宝在这家企业一干就是20年,与玻璃生产有关的岗位都轮过一遭,曾经的年轻小伙儿眼角也生出了皱纹。在相对凉爽的设备操控室里,信玉宝紧盯着一排排仪表上的数据,手中的笔飞快在监测表上记录。他感慨道,现在的车间条件比从前好了不少,生产设备也在更新换代。
随之而来的,就是像他一样的老员工,面临着“跟不上”的难题。
“我在车间20多年,每个环节都与‘电’有关,可是我只会干活,弄不清楚原理。”信玉宝说,摸不清机械、电路的内部原理,解决起问题来总像“摸着石头过河”。他作为资深工艺员,往往是一些年轻工人请教的对象。信玉宝有时候也着急,怎么才能再提升提升自己?
信玉宝说,参加工作时自己学历低,这些年来靠着业余时间学习,已经拿到了大专学历,现在正努力拿下本科学历,争取与年轻大学生缩短差距。让他高兴的是,现在企业有了“学徒班”,在岗就能全面提升技能!
8月6日,由商河县政府、商河县职业中专和企业联合打造的“新型学徒制培训班”正式开授第一节课。“以前企业内部没有合适的人来当老师,从外面请老师也请不动,花费也是压力。”该企业负责人说,现在政府来牵线,老师直接送到了员工眼前,而且支付给老师的酬金也有补贴,企业省心又省钱。
“学校里的老师教理论,企业里的技能好手教实践,‘双向导师’让我们自己就能培养人才!”该企业负责人说,“新型学徒制培训班”不仅可以补足老员工理论知识不足的短板,还可以使新员工通过培训迅速掌握操作技能。
小镇期待新发展更美明天就在眼前
第一批学员有160人,既有“00后”,也有信玉宝这样的老员工。“以前哪想过这种好事,在厂子里就能有学校里的老师来上课!”信玉宝说,他相信通过“学徒班”,玉皇庙镇的玻璃产业会越做越强,引来更多人才和企业落户。
信玉宝的期待,也是玉皇庙镇的期待。作为全国最大的药用玻璃“智”造小镇、济南市第一个全国特色小镇和全省重点示范镇,怎么让玻璃产业带来更多效益?那就是让人才走进来的同时,也让玻璃企业发展的成果走出去。
玉皇庙镇不久前刚刚打造了一处“玻璃文化馆”,由玻璃打造的展馆大厅显得格外通透和梦幻。水杯、勋章、摆件、特种玻璃制品……展馆里五光十色的玻璃工艺品让人应接不暇。这既是成果的展示,也是小镇玻璃制造业走向新阶段的起点。
玉皇庙镇党委委员张庆涛说,通过“学徒班”让镇上玻璃制造企业的员工不断提升整体素质,可以为他们争取到更多的晋升机会,而企业本身的竞争力也可以提高。随着玉皇庙镇玻璃制造业的名气越来越响,能让越来越多企业来落户,还可以衍生出“工业旅游”的新产业。
“现在‘学徒班’在玉皇庙镇只有这一个试点,我们希望这种模式能在其他企业也铺开,我们的小镇肯定能有新发展!”张庆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