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上游液晶面板供应商的持续降价、大批量敞开供货,就不可能有今年以来液晶电视市场价格屡创新低。由于这一轮液晶面板价格的走低(背后是中韩企业在液晶面板产业主导权的激烈博弈),还将持续2、3年左右,彩电市场的价格战火还将无法熄灭。
持续不断的液晶电视价格战,何时又是个尽头?在家电圈看来,只要液晶面板企业的价格战不结束,下游彩电市场的价格战就不会停止。
目前来看,在上游液晶面板价格战没有止步的背景下,应该还将会持续2年左右。而且低价格战火,还将会加速从32?、42?等中小屏,全面向70?、80?等大屏持续燃烧。
今年以来,在32?、42?、55?、65?,甚至是70?、75?、80?等市场全主流销售尺寸的液晶电视,市场零售价格跌跌不停背后,不只是小米等互联网企业,以及拼多多等低价电商平台的低价营销手段,更重要的一场来自于上游液晶面板供应商的"中韩争霸赛",正在加速通过低价出货,抢夺下游整机工厂资源,最终拖累了液晶电视的市场零售价一路走低。
可以说,当前对于中国电视市场来说,液晶电视的价格持续走低,绝对不是简单的这一显示技术进行淘汰期前的低价清盘,而是中韩两阵营的显示企业正在抢夺液晶面板的市场份额。这场战役其实早在2018年就已经提前预演,并在今年迎来了一轮高潮,未来还将持续。当然,液晶面板不会受到OLED面板的冲击。
来自第三方研究公司群智咨询数据:主流尺寸的面板价格,已连续两年处于下行区间,整个液晶面板行业已经进入一轮持续的寒冬之中。这被外界认为是液晶面板行业特有的景气循环周期中的低谷。背后,还有一股"中国力量"在加速这一趋势: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中国显示企业,过去几年来在液晶面板上大手笔投入,已经迎来一轮产能的持续而稳定释放期,但是下游的液晶电视整机却步入了一轮更为漫长的滞涨期,甚至是消费需求的低迷。
于是一场液晶面板供应价格下调大幕拉开,最直观影响就是韩国"显示双雄"三星、LG,各自曝出巨亏,几大巨头从2018年年底开始连续几个季度亏损。中国台湾的友达光电和群创光电,毛利率则低至不足3%。另一方面,来自中国本土显示企业的京东方、华星光电、彩虹光电、中电熊猫等,还在继续下调供货价格,就是要趁机抢市、扩大地盘,逼着曾经的对手让出这一领域的份额。
今年以来,LG、三星以及中国台湾的两家显示企业,面对经营亏损纷纷采取应对举措:关闭工厂、减少产能,甚至出售资产,仍然未能扭转这一局面。郭台铭旗下的鸿海系则直接宣布要退出本来野心勃勃的广州面板扩张计划,开始寻找买家。这一事件一度引发整个显示面板产业的危机感。
在上游液晶面板"中韩"争夺战背景下,本土企业已经步入成熟期的面板产能要进一步释放,就只能采取更为激烈而破格的降价策略:一方面,与韩国企业相比,中国显示企业的运营成本更低,身上没有包袱,只有产能低成本释放;另一方面,当前韩国显示双雄都走进一轮新显示技术泥潭中,三星从RGB的OLED技术路线又转投QD-OLED和Micro-LED的研发,而LG押宝白光OLED路线不思变,都将面临新技术的冲击和再选择,中国企业则在发力印刷式OLED。
正是在这种局面下,来自上游显示面板企业的拼产能、拼低价、抢蛋糕,直接带动下游整机的液晶电视价格战,快速从中小屏向中大屏全面升级,70?的价格已经再次被打穿,未来在3千元左右徘徊是必然,下一步则将是75?、80?的面板价格被击穿,带来的将是整个液晶电视产业新一轮的企业洗牌和品牌再造。
外界预计,上游围绕液晶显示面板的洗牌,最快将在2021年出现阶段性结果,届时中国本土显示企业京东方、华星光电的双雄格局,将会在世界范围内取代三星、LG等韩国双雄。最终,整个液晶面板产业与下游的整机企业,也将迎来一轮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