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共和国位于地中海中心,是欧非重要的中转站。在军事战略上,马耳他作为海军基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地中海心脏”之称。又因境内风景优美,被誉为“欧洲后花园”。历史上,马耳他曾被法、英等国长期占领,1964年9月宣布独立,为英联邦成员国。1974年成立马耳他共和国。
马耳他风光
中国于1972年1月31日与马耳他共和国正式建交。4月2日至4月8日,新上任的总理明托夫访华,周恩来总理亲自接待直至明托夫从广州离境,体现了我国“大小国一律平等,支持马耳他独立”的政策。期间,双方商定由我国提供经济援助,签订了关于中国向马耳他提供经济援助的协议书,援建玻璃工艺品厂成为了援马项目中的第一个。援建工厂一方面可以为大量失业产业工人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为旅游业创新一项旅游资源。
援建玻璃工艺品厂项目由中国轻工部组织领导,博山美术琉璃厂承建,大连玻璃厂协作配合。外经部拨款300万元建援外大楼。因是国家外援项目,博山美术琉璃厂丝毫不敢大意,新建了制作车间,集全厂精华,开始试制援外产品。2013年荣膺“中国石榴王”称号的王乃宝就是当年援马项目中的一名技术人员。
接到了研制任务后,王乃宝就天天在实验室做实验,创作新产品。因当时外国玻璃产品制造业已经很发达,只有把美术琉璃的特色做到极致,才能使博山琉璃在海外叫得响,站得住。王乃宝肩负家国使命,夜以继日,不断研发创新,终于设计出了水柱鱼花瓶和海鸥烟缸,并在国家轻工部开展的评比中拔得头筹,在36件外援产品中脱颖而出。外经部特别奖励了10万元作为实验经费,王乃宝也因此获得了援建马耳他的资格。
当时,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分了基建、技术等几个专业小组,汇集各方专家33人。专家组有三方人员组成,时任博山区委副书记赵希平任组长,大连玻璃厂副厂长张文国任副组长,成员有孙季平(淄博市硅酸盐研究所选派)、孙丕晶、吴建三、吴建永、穆若发、王乃宝、孔凡昌、孔凡怡、李华增、邹光永、孙承德、郑子云、牛怀福、李世水(以上由博山美术琉璃厂选派)、蒋中铨、刘广路(轻工部选派)等。
他们先后分三批赴马,原博山建安一公司职工王长顺、王长森,南定玻璃厂尚光全等被分配在基建小组,主要负责厂房和窑炉的筑建施工任务。王乃宝等作为第三批技术人员到马耳他,专门指导研究新产品、制作和培训。他们从北京乘飞机先后转巴基斯坦卡拉奇、埃及开罗、意大利罗马后,才飞到马耳他,全部航程近20小时。
援建马耳他人员合影(从左到右)
前排:孙丕晶、李影、穆若发、孔凡怡、孙承德
中排:李华增、吴建永、邹光永、吴建三
后排:郑子云、王长顺、牛怀福、孔凡昌
(人员名单经李华增先生确认)
根据琉璃生产工艺要求,中方共在马耳他建设了大八卦炉两个,小八卦炉两个,隧道窑一条,退火窑一个,小圆炉两个。所需材料均从我国海运输送,仅耐火砖品种就达150余种。由于路途遥远,加上当时周边局势不稳,船只绕道而行,致使延误工期两个多月。
为追回这两个月的工期,施工人员及时调整作业计划,加班加点,力争早日完成建设。因基建项目工作量较大,还专门从当地工人中遴选了十二位青年瓦工,跟博山技术人员学习。马耳他本地在建设时多用天然石料,用斧或其他工具加工至所需尺寸,砌成墙体,与中国传统建筑方法不同。因此,博山技术人员需要一点一滴手把手教这些瓦工。等他们学会砌砖工艺后,立即会被当地其他企业高薪挖去,技术人员只好再找当地工人培训,周而复始。
博山的援建项目得到了马耳他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当时驻马耳他大使馆经济参赞李影回忆到,在施工过程中,明托夫夫人时常到工地参观并探望中国专家。
马
耳他副总理(右一)欣赏琉璃工艺品
耳他副总理(右一)欣赏琉璃工艺品
当招收第一批40名工人的广告登报后,有数百人踊跃报名,他们带着具有工艺美术院校学历的证件和自己的雕塑或绘画作品前来应试,盛况空前。
该项目也得到了中国驻马耳他大使馆的大力支持,相关工作人员经常亲临现场研究施工方案,还每周一次组织中方人员到大使馆充电学习。李影本为博山人,是抗战初期从博山走出去的革命干部,当时主要管理经济援助工作。
对外代表官方与马政府有关官员办理交涉、联系工作,贯彻执行我国外交政策、对外经济援助政策;对内负责到马耳他各专家组的工作指导,督导援助项目圆满执行。老乡异地相逢,格外亲切,因此沟通起来非常方便,工作配合亲密无间。在各方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基建项目终于如期完成。
马耳他副总理(左三)观看中国专家向马方传授技术
1974年10月5日,马耳他政府为玻璃工艺品厂举行开工仪式,副总理亲自剪彩,部长们亲自祝贺。随后,总统、议长、部长等政府高级官员到厂视察参观,络绎不绝。李影回忆到,马方将成型车间定为旅游景点,游客不断,接待工作应接不暇。游客对琳琅满目的展品赞口不绝,对中国专家技术员的高超技术,吃苦耐劳的精神,朴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及对马耳他人民友好的态度非常满意。一时间“中国!中国”在马耳他岛上传遍。当地人民无论大人孩子,见了中国人就友好地打招呼。
刚刚投入运营的玻璃工艺品厂紧接着迎来了1975年的马耳他国际博览会。博览会上展出的博山美术琉璃工人制作的各种琉璃料花水果,因颜色造型形象逼真,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得到了外国玻璃专家交口称赞。在欣赏一只柠檬作品时,外国玻璃专家根本不相信这是用琉璃做出来的,他们问王乃宝,这个柠檬不但外皮像,里面籽的排列也和真的一样,玻璃根本做不出这种颜色来,这肯定是塑料的。王乃宝于是把柠檬拿起递给外国玻璃专家,他们拿起来仔细验证,然后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竖起大拇指说:“中国玻璃很了不起”。后来那些精美展品都为马耳他高级官员所收藏。
当援建的琉璃炉生产出产品后,马方为了刺激旅游消费,搞了一系列促销活动,在外来游客达到35万人次时,马方为第35万名游客颁发了纪念品,他们是一对外国新婚夫妇,总理明托夫亲自颁授,从中国工匠制作的第一批琉璃产品中挑选了一对花瓶,赠给了这对新人,让他们喜出望外,连连叫好。
1974年10月,马耳他玻璃工艺品厂开始试产和技术培训工作。当时中马双方协议书中规定了12个玻璃制品品种,但是规定的这些产品不能适应当地市场,销售遇到很大困难。博山美术琉璃厂专家组因地制宜,开始研究国际市场和马耳他人的喜好,研究新花色品种。他们先后研制出了几十种鱼类,40多种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果、蜡烛台等近共百种新花样,打开了马耳他玻璃工艺厂的局面,产品供不应求。时任成型组组长的王乃宝和同伴李华增、郑子云等人一边制作,一边为马方培训能掌握技术的花瓶成摆件。这期间,王乃宝共收了60多个马方徒弟。王乃宝回忆,中国人实在,在马耳他期间,他们教会马方70多种花球成型技术,大大超过了两国协议书中规定的12个品种,生产能力达到日产千件,1975年4月开始盈利,同年9月正式办理移交手续,比协议书提前了一年。
王乃宝与马耳他徒弟合影
李影曾撰文写到,为减轻马方负担,英文翻译刘广路主动学会了开车,节省了马方接送专家上下班的租车费用,马方官员很受感动。为了减轻住旅馆吃西餐的高昂费用,双方商定,由马方负责整修了一座山顶上闲置的前英军军官俱乐部旧址作为专家宿舍。
吃饭问题,旅馆的生活起点高,整天是面包、牛奶、鸡、肉、蛋、鱼。吃鱼多是清蒸后撒点盐,在上面挤点柠檬水,就算调料了,中国人不习惯。当地从不用、也没有酱油、醋、味精、花椒大料之类调味品和各样爽口的腌制酱菜。他们决定自己开伙,大使馆协调从国内运来了各种调料酱菜,专家们饭食得到了改善。
为使援外专家吃到可口的饭菜,专家组专门从博山电机厂抽调了张作昌作为厨师随行,张作昌回国后,又从太河水库抽调一名李姓厨师随行。有时为了改善生活,食堂人手不够,博山的专家们就亲自下厨,大显身手,并邀请有关官员、工人到专家驻地做客,受到马方官员的好评,他们都啧啧称赞中餐味道好。尤其是随行夫人们更是问长问短,学习中国的烹任技术,一时也传为佳话。
这年春节,援建组成员孙承德提议做一锅博山酥锅,以解思乡之苦。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他们找了一口直径一米的大锅,就地取材,按照博山酥锅的做法做了满满一大锅。当时援建项目中,除玻璃工艺品厂外,援建的地毯厂、巧克力厂也陆续开工,一时工地上有来自各省市的中国技术人员70余人。他们邀请所有中国人到住所吃酥锅。可惜外省人对这道博山名菜并不感冒,看着一锅乱炖出的东西难以下咽,均不愿意动筷子。最后只好全部便宜了博山的专家,他们一连吃了好几天,才把这一大锅酥锅吃完。
在做好援建工作的同时,中方人员不放松政治学习,由赵季平亲自主持,每半月集中学习一次,了解国内形势,加强思想教育。其他业余时间,则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驻地有乒乓球室、棋牌室供工人娱乐。每周观影一次,内容除样板戏之外,也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的有关影片。尤其是以李小龙为代表的中国功夫片正风靡全世界,马耳他电视台也时常播放,这给当时以欣赏样板戏为主的中国专家以极大的视听享受。
马耳他有不少人也因此痴迷于中国功夫,并且以为中国人都会功夫。有一个工人叫维克道尔,二十四五岁年龄,每天下班后都要到中国专家组宿舍找他们切磋中国功夫,这可难为了这帮专家,一则不会,二则受外交政策所限,不敢率性而为。维克道尔就专门找上年龄相近的李华增,请他指点。本着两国人民友好相处的准则,李华增只好时不时和他交流一下,所有招式均点到为止,怕误伤了维克道尔。饶是如此,维克道尔也感到非常满意,认为学到了正宗的中国功夫!
玻璃工艺品项目专家组与马方人员相处不到一年,在共同劳动、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树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扶植弱小,无私援助,不搞特殊,处处为受援国人民着想的崇高形象。博山美术琉璃厂工人艰苦奋斗、朴实能干,所有技术人员的生活用具都是利用包装材料自己动手解决,从不向马方索取,他们这种认真节俭的工作态度,使马政府深受感动。
援建马耳他人员合影
前排左二为张文国,中排左三为赵季平
有一天,马耳他玻璃工艺品厂接到任务,总理明托夫想按照该国工党标徽做件玻璃制品,这可难倒了全厂工人,中国驻马耳他大使找到王乃宝。王乃宝一口答应下来:“能做,做成浮雕形式,先把图案做出来,再雕塑出来。”
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颇费功夫,王乃宝足足花了一周时间才完成这件作品。工党标徽的样子是手举火炬,后面是红白十字旗,王乃宝亲自操刀,先按浮雕挂屏形状,后背用玻璃铺丝,国旗在铺丝中间,手、火炬、火舌分段配色,用模具成形后,轮工抛光镶嵌在铺丝面上。浮雕屏做成后,明托夫很欣赏,又提出要按沙特阿拉伯的国徽做件礼品出访,沙特阿拉伯国徽图案是一颗椰枣树下面两把刀。椰枣树的树叶、树干都非常精细,如何用玻璃表现,王乃宝选用了灯工技术,顺利完成了明托夫交给的任务。
就是因为这两件佳作,王乃宝成了援建人员中唯一去过总理明托夫家的人。王乃宝回忆,那一天下午,他和李影、赵季平等一块来到明托夫家。他当时心里很紧张,总理可是平时想见都见不到的人,自己竟然能到总理家吃饭,感觉像白日做梦!但是明托夫平易近人,不仅和他亲切交谈,还亲自下厨为王乃宝做饭。这也成了中马友好的有力佐证!
整个援建项目于1973年6月26日签字确认,1974年1月施工,1974年12月5日剪彩投产。等各项技术传授完毕之后,实现了工厂的全面移交,专家除留数人继续培训任务外,其余全部分批回国。在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离开的时候,当地记者说到:“钱可以花光,可是你们传授的技术将一代代传下去,永远不会中断。”
1976年12月,王乃宝和李世水再次奔赴马耳他,帮助玻璃工艺品厂处理玻璃废料和设备问题以及增加花色品种,再次使该厂扭亏为盈。王乃宝说,博山美术琉璃厂的工人,不但为马耳他留下了高超技艺,还为他们日后的产品翻新开拓了道路。
此后中国与马耳他之间建立起了长期友好的外交关系,帮助马耳他相继建成了巧克力糖厂、地毯厂、藤编厂、纺织厂、水泥电杆及其他水泥制品厂和30万吨级干船坞项目等。30万吨级“红色船坞”是公认的工程壮举,也是中马友谊的历史丰碑。即使在40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是马耳他的最大船坞,也是地中海地区最大干船坞之一。
中国援建马耳他项目众多,但每一项都能顺利实施并如期完成。这里面,博山琉璃的高超工艺和博山琉璃工人的无私豁达具有开山之功。正是博山琉璃人才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与技艺的不断创新,才使博山琉璃艺术不断创新、发展,并最终在全世界绽放出自己独特的魅力与光彩。
参考资料:
1、《走向世界》2018年第31期。
2、王济武《琉璃八卦炉落户马耳他》
3、博山区政协编《博山陶瓷琉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