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福耀玻璃发布公告称,旗下全资子公司福耀欧洲,拟5882.76万欧元收购正处于破产清算状态下的德国铝亮饰条厂家——SAM automotive production GmbH(以下简称“SAM”)
SAM在德国主要从事生产和销售铝亮饰条。作为收购方福耀玻璃,一直专注于汽车玻璃业务,目前是国内汽车玻璃行业决定寡头。按2017年销售额计算,全球市场份额为25%左右,全国市场份额占比约为65%。而此次收购SAM是公司多年来首次进行业务的横向拓展的操作。
此次收购,对于长期深耕海外市场的福耀玻璃来讲,或许只是常规操作,并不足为奇。
海外市场持续深耕,资源整合能力强劲
福耀玻璃可以说是第一批真正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早在1994年公司就开始探索“走出去”,率先在美国成立子公司,踏上海外布局的征程。目前公司海外市场布局已经触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生产基地和商务机构。如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
随着公司海外布局版图的不断扩张,福耀玻璃品牌也受到多家世界知名国际汽车生产商的青睐,如我们熟知的宾利、奔驰、宝马、奥迪、通用、丰田、大众、福特、克莱斯勒、日产、本田、现代、菲亚特、沃尔沃、路虎等。
对此,如果此次收购SAM顺利通过,那么这将有利于福耀玻璃借助SAM在铝饰条、行李架及其他高端汽车外饰材料领域的技术及资源,与公司海外工厂所生产的包边玻璃、天窗等业务产生协同效应,扩容公司收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开发出新的业务增长点。
从汽配市场需求服务端上看,公司可以进一步扩大公司汽车饰件规模,拓展汽车配件领域,更好地为汽车厂商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增强与汽车厂商的合作黏性,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从海外布局收效上看,福耀玻璃近几年凭借极高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柔性化生产方式,将处于亏损状态下工厂,实现了扭亏为盈,体现了公司在生产及业务管控能力的强悍。
美国工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工厂投产前期,由于产能利用不足规模效益无法凸显,外加上人工成本(人工成本约中国人工成本的3倍)等因素,美国工厂在2016年亏损4161万美元,后经管理层通过提升生产效率、运营效率及有效的控本,2017年美国工厂产量达到190万套,盈利75万美元;随着美国工厂产能利用率提升,产品利润率上行,2018年前三季度美国工厂实现收入1303万美元。
目前,福耀玻璃在美国工厂已经彻底摆脱亏损的状态,步入产能爬坡阶段。从美国工厂产能及生产线上看,公司在美国俄亥俄州拥有年产 2200 万平方米汽车玻璃的汽车玻璃工厂,并在伊利诺伊州拥有年产 35 万吨浮法玻璃的 2 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主要配套通用、克莱斯勒、宝马、大众、现代、本田、丰田等汽车厂商;未来随着产能的增加及有效的成本控制,美国工厂有望成为海外市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因此,收购处于破产清算阶段的海外企业SAM,纵横海外市场多年的福耀玻璃,让企业焕发第二春的能力还是有的。
海外市场业绩显著,上升趋势明朗
借助着海外市场不断扩张步伐,近几年福耀玻璃在海外收效相对不错,处于持续递增的态势。截至2009年—2017年,公司境外营业收入从16.61亿元增至66.1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8.86%;而公司境内营业收入从44.19亿元增至120.8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40%。
从直观的角度看,境内复合年增速是比国内增速是快5个百分点左右,而期间内国内汽车行业是经历过高速发展阶段的,因此境外收入增速高于境内收入更具有含金量,间接也表明公司在海外布局的成色相对可观。
研发投入加大,产品附加值提升显著
收购SAM,福耀玻璃是想将对其进行升级改造,使之可以配套公司集成化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提到提升产品附加值方面,福耀玻璃并非说说而已,近些年福耀玻璃持续高研发费用投入,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完善产品线。以确保公司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的同时,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截至 2011—2017 年,福耀玻璃的研发支出费用从1.8亿元增至8.03亿元。另外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占比重已经连续四年维持在 4%以上,远高于国际竞争对手不少(旭硝子3%、板硝子1.5%和圣戈班1.1%)。
研发费用支出的加大,产品升级也有效的推进,汽车玻璃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公司汽车玻璃产品单价从 2012 年的131.1 元/平方米提升至 2017年度的158.6元/平方米,复合年增速为3.88%。
因此,通过研发费用投入,换取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有利于公司丰富产品种类,完善产品线,间接增强与汽车厂商的合作黏性,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是符合公司长远发展战略。
尾语
对于国际化汽车玻璃寡头福耀玻璃来说,扩大海外市场业务版图必然会受到中美关系紧张影响,这可能导致产品关税上调的风险。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先生曾表示:“美国随便增加关税,只要不赚钱我就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