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玉
中国玻璃钢中央空调看德州,德州玻璃钢中央空调看武城,武城玻璃钢中央空调看鲁权屯。玻璃钢,即纤维增强塑料,是当今世界新开发的非金属复合材料。它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耐老化、电绝缘、抗碰、隔噪等特点,在建材、化工、石油、煤炭、机械、造纸、汽车、电讯、航空和航天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988年12月1日,武城被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命名为“全国第一个玻璃钢县”。2006年5月9日,德州市被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中央空调城”荣誉称号。殊不知,德州市的“玻璃钢中央空调”产业起源于1972年,发祥地竟是德州市武城县鲁权屯镇(原滕庄乡)西郑庄村。
最早传播玻璃钢生产技术火种的人就是该村村民——薛金玉。1923年2月26日生,2001年7月2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去世,享年78岁。
薛金玉出身于富裕农民家庭,小时候读过几年书,是村里的文化人。他身高一米八多,黑黝黝的扁平脸庞,眼睛炯炯有神,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知识面广,善于结交,非常健谈,特别是谈起玻璃钢技术方面的知识来滔滔不绝,是一位阳光、自信,在村里有很高威望的人。他平时爱学习,爱专研,学什么会什么,无师自通。他除熟知农业知识是一名种地把式外,自学木工,会做风箱、纺线车子、织布机和家具等;还自学柴油机知识,成为当时生产队里柴油机手,也是村里出了名的“能工巧匠”。从1972年开始,他与玻璃钢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传播玻璃钢生产技术奉献了自己的余生。
1972年,原石家庄国棉三厂技术科科长黄希周回乡探亲,他看到的还是少小离家时的贫穷落后,没想老大回还,故乡如故。他心头很不是滋味。一股沉重的责任感,在这位游子的胸间升涌。他刚从青岛参加过全国玻璃钢技术研讨会,眼下在厂里正搞着玻璃钢风叶片试制。他忽地想,无工无副的穷乡亲,若是掌握了制作玻璃钢技术,岂不多了一条生路?于是,他便劝外甥刘秉兰,跟他到石家庄学技术。
刘秉兰便请出村里的“大能人”薛金玉,和他一块三下石家庄,学来了技术,就埋头西郑庄第二生产队的一间仓库里,锁上大门,谢绝会客,没黑没白地偷偷地干起来。
从此,玻璃钢在武城诞生啦。
1972年以来,薛金玉边干边学习,干中学,学中干,不断地从实践中摸索经验,完善操作规程,提高技术水平。一开始,他用环氧树脂做玻璃钢纺织轴流风机叶片,后来又用不饱和树脂做纺织车间机房内的玻璃钢门、挡水板、调节阀和风管等产品。这些新产品不仅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耐老化、电绝缘、抗碰、隔噪等特点,而且大大减少了厂家的开支,增加了厂家的经济效益,深受用户青睐。
1976年初,因种种原因,他只好带着小女儿远走他乡,来到黑龙江拜泉县投奔他二儿子,并把户口签到这里落户。他的这一远迁,给周围一些想学技术而学不到的村队,带来了奢盼与希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到东北不长时间,苏庄村第二生产队的苏金昌,以“肖河追韩信”的十分虔诚,千里迢迢来关外,请回了他。在回来的一路,苏金昌在佳木斯纺织厂联系到一笔玻璃钢产品加工订单。在此,薛金玉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了出来,当年就使一分公积金没有的第二生产队,产值达3.5万元。随后,他又冒着风险,把技术传给苏庄的一队、袁厂等村队和一部分群众。
薛金玉在苏庄待了几个月后,袁厂村的党支部书记袁文广,又把他请到袁厂村,他又把玻璃钢产品生产技术传给该村。使该村从此有了加工玻璃钢产品的工副业项目。第一个承揽的加工项目是德州国棉厂的机房改造,不仅能生产玻璃钢风机叶片,而且也能生产玻璃钢整台风机。当时该厂机房风机用玻璃钢叶片比原来用金属叶片节电30-40%。持续多年,该村副业一直和德州国棉厂合作生产加工玻璃钢空调机房产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武城“女销售状元”袁桂荣,在石家庄市羊毛三厂揽到酚醛树脂玻璃钢风管加工业务,没有人知道如何生产加工。当时邢庄农机厂厂长张福成亲自出面找到薛金玉,让他来厂当技术顾问,他痛快地接受邀请,又毫不保留的把技术传给这家农机厂,使这一项目按质、按量、按时交货,受到用户的赞扬。
期间,附近村的亲友和不少乡亲找上门来向他讨教玻璃钢生产技术,不管是谁找到他,他都告诉来访者怎样打泥胎做模具,一公斤玻璃钢原料用多少玻璃纤维布、催化剂、固化剂,需要什么温度、多长时间的技术知识。但从没收受别人一分钱的礼物。从此,鲁权屯镇的农民一个传十,十个传百,会玻璃钢生产技术的人越来越多,生产玻璃钢产品的社队企业也越来越多。
人才济济的西郑庄、苏庄和袁厂村,形成了鲁权屯镇发展玻璃钢的“井冈山,既而鲁权屯镇又成了全县玻璃钢的“小延安”。技术在传播,人才在流动,短短几年工夫,武城县当时的15个乡镇,就有13个乡镇搞起了玻璃钢,厂家多达160个,从业人员12000人,一部分村庄,几乎家家有工厂,人人会生产。
而今,德州市的“玻璃钢空调产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现在,人们应记住并感谢薛金玉,他是传播玻璃钢生产技术火种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