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杭州举办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祁县玻璃再次惊艳世界——此次峰会国宴上所用的玻璃器皿,全部出自山西祁县!
山西祁县,是我国有名的“玻璃器皿之都”,拥有全国最大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和手绘加工生产基地,其产品有40个大类、6000多个品种,畅销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全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玻璃器皿产业作为山西省重点非煤产业之一,使得祁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了鲜明的典型性、代表性。
今年以来,山西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在欧美经济复苏和人民币汇率下降的影响下,整体出口形势较好,全县玻璃器皿开工企业达到38户,其中,新增玻璃器皿生产企业1户,深加工企业两户,复产企业1户,从业人数达到两万人。在此大背景下,近期祁县玻璃器皿产业每天运出货约40大柜玻璃器皿,同比增长30%。预计全年行业出口交货值将比去年增长20%左右,产值可增长10%以上。
从手工作坊到全国生产基地
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总面积854平方公里,辖六镇两乡1个开发区,总人口27万,其中农村人口20.6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地理条件。
近年来,当地政府把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兴祁富民的重中之重,倾力实施工业规模扩张战略,使得全县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以加工型、出口型为主要特征的产业模式,特别是玻璃器皿产业集群在全国独树一帜。
祁县玻璃器皿生产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当时,祁县民间就有生产玻璃日用品的小作坊。解放初以吹制灯罩等民用品为主,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生产玻璃器皿,同年首次打入国际市场。进入90年代后,祁县玻璃器皿开始步入稳步发展时期,通过政府与民众共同努力,玻璃器皿企业在1998年达到41户。
亚洲金融危机后,世界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中心开始由欧洲向中国等亚洲国家转移,当地政府抓住机遇,提出“规模扩张与质量升档并重、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并举、外贸出口与自营出口并进”的玻璃器皿产业发展思路,并予以大力扶持,祁县玻璃器皿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08年,10年间企业由41户迅速增至160户,产值由1.5亿元发展到1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0.4%,自营出口额保持年均30%左右的高增长率。
2008年金融危机后,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开始整合壮大,目前全县共有玻璃器皿生产企业38户,年产值21亿元,产量约占全国人工吹制玻璃器皿总量的45%,其中人工吹制高脚杯约占全国总量的80%,成了在国内具有主导地位、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玻璃器皿产业集聚区。
其主要产品有酒具、茶具、咖啡具、蜡台、风灯、水升、果盘、花瓶、糖盒、工艺品等,形成了初级生产、深度加工、精品开发的产业格局,可满足不同层次各个方面国际玻璃器皿市场的需求。产品销售主要以国际市场为主,其中美国市场约占50%,欧洲市场占30%,国内市场正在开发之中,主要为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和义乌等大型批发市场。
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场带动和政府主导下,山西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玻璃器皿拥有手工吹制、彩绘、描金、包金、贴花、烤花、喷色、刻花、喷刻等综合深加工工艺,产品有40个大类、6000多个品种,畅销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全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个特色产业激活整个县域经济
祁县玻璃器皿产业作为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具有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充分发挥等新型特色加工业特点,它的壮大,为山西非煤县域经济的发展塑造了诸多典范。
譬如,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玻璃器皿是国家鼓励扶持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盘圆炉可安置100多名劳动力。
当前,祁县全县玻璃器皿行业从业人员近两万名,玻璃器皿及配套企业务工人员占全县工业企业用工总数的70%多,每年为农民提供工资性收入4亿多元,约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20%,为全县近两万户家庭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是全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在就业安置和稳定民生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产业。
具体来说,全县现有玻璃器皿产业配套企业80余户,其中:纸箱包装企业发展到10余户,从业人数近1400人,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泡沫包装生产企业10户,从业人数280余人,年产值3000万元。耐火材料企业7户,从业人数260余人,年产值3000余万元。化工原材料供应企业发展到近10户,年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燃气供应企业8户,其中天然气供应企业1户,氧气生产企业两户,液化气罐装企业3户,氧气、乙炔气罐装企业两户,年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蜡烛加工企业、铁艺生产企业、手绘、描金、彩绘、贴花、喷色、磨花、刻花、烤花企业、模具生产企业等共40余户。为企业提供原材料运输及部分产品销售的运输车辆发展到1000余辆,年收入超过两亿元。
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山西祁县玻璃器皿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产业基础牢固、生产布局集中、产品结构齐全、生产体系完善、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型工业体系,具有较强的技术支持与产品竞争能力,为县域经济增强了实力。
当前,祁县玻璃器皿企业形成了三大聚居区:一是铁路南区,这一区域跨度较大,以东西走向横跨三镇八村,主要集中于温曲、下申两村,占地面积近千亩,共有10余户企业,年可实现产值4亿元,利税4000万元,从业人员6000余人,晶鹏公司、东久公司为这一区域的龙头企业。二是大华宏艺区,这一区域依托山西省道东夏线,横跨二镇四村,以大华、宏艺两公司为主,占地面积1500亩,共有10户企业,年实现产值12亿元,利税1亿元,从业人员8000人。三是大运路北区,这一区域依托大运路,横跨昭馀镇丰泽、北谷丰两村,占地面积500亩,共有8户企业,年实现产值3亿元,利税2200万元,从业人员达4000人,丰盛公司、光华公司为这一区域龙头企业。
这些企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县工业产业整体水准的提升。
譬如,在企业管理方面,全县玻璃器皿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有9户,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有4户,通过职业健康体系认证的有3户,取得自营出口权的企业30多户,建有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的有4户,大华、宏艺、晶鹏3户玻璃器皿企业已成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玻璃器皿行业的龙头企业。
在技术装备方面,有电熔炉生产线22条,天然气炉及煤气炉32盘,形成了以电、煤气、天然气为主的新型能源结构。大华公司的5条共80吨自动化生产线建设完毕,玻璃器皿生产由传统的人工吹制向机械化和人工吹制并举的方向发展,使全县玻璃器皿产业的装备水平得到了提升。
在产品结构方面,随着描金工艺、加莱工艺、无模具吹制工艺等的发展,逐步由以功能型产品为主,过度为功能型与艺术型并重,生产技术不断完善,深加工领域不断延伸,基本满足不同层次各个方面的市场需求。
在市场建设方面,在美国设立了营销中心,通过与Costco(好市多)、Macy"s(梅西百货)、Kohl"s(科尔士)、Bed Bath&Beyond(BBB)、Bloomingdale(布鲁明戴尔)等美国知名零售商的合作,逐步建立起了祁县玻璃器皿直销美国的畅通渠道。并在纽约、亚特兰大、芝加哥、达拉斯和洛杉矶建立了营销网点,覆盖了全美50个州。国内市场方面,在太原长风商务区设立了600平方米的祁县玻璃器皿体验店,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了国际贸易公司,红海公司在太原机场开设了形象店。
龙头企业百家争鸣
产业发展看龙头。从当前龙头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山西祁县玻璃器皿实现了机制生产与人工吹制并举、产品功能性和艺术性并重、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并进的转型,逐步形成了“一厂一特色,家家有精品”的格局。
大华公司在20多年的发展中始终保持了创新的优势,从1999年新上华北第一条电熔炉到2006年开始发展机制生产线,企业始终引领潮头。随着日产27万只晶质钡冕机制玻璃生产线稳步投产,公司逐步迈向了机制与人工并举的发展模式,目前公司机制产品供不应求,国内市场份额逐年加大。
晶鹏公司先后投入5000万元重点开拓国际市场,玻璃器皿销售进入了梅西百货、美国亚马逊、杰西潘尼等著名商场,与国际大型企业展开了直接竞争,开辟了祁县玻璃器皿直通美国的营销渠道。
宏艺公司在传统产品系列上增加了“加莱”玻璃工艺品制造,通过精雕细刻,把祁县玻璃工艺品加工提升了一个档次,使祁县玻璃器皿进入了国内高端市场,开启了工艺品与日用品并重的发展模式。
红海公司大力发展“贸工游一体化”模式,企业被评为“AAA”级景区,并实施了投资3.6亿元的“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项目,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主体建筑与外装修。
东久、东大公司发挥祁县手工制造特色,致力于高品质手工玻璃器皿制造,产品品质达到了国内顶级水平,被日用玻璃协会授予两项金奖,企业逐步走向了高品质、精品化的发展模式。
艺嘉、海洋等一批小企业充分利用彩色玻璃制造优势,突出圆炉和手工操作特长,承接小批量、工艺复杂的个性化彩色玻璃产品,发挥出了产品定制模式的优势。
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人才和技术的聚集。
当前,祁县全县玻璃器皿产业从业人员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000余名,占从业人员的14%;大专以上学历的520余人,占从业人员的1.5%;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余名,6户企业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大华、宏艺、红海3户玻璃器皿企业被评为全国玻璃器皿行业十强企业。“大华”“宏艺”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政企同心打造中国玻璃器皿之都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发展,祁县县委、县政府多管齐下,将该产业作为全县的经济工作重点,强力推进。
为专门扶持指导产业发展,祁县成立了玻璃器皿产业发展中心,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玻璃器皿行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振兴祁县玻璃器皿产业的实施意见》,从财税支持、统筹用地、创优融资环境、加快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扶持产业发展的20多条意见。
特别是在资金扶持方面,祁县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配套设立了每年500万元的“玻璃器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玻璃器皿企业指标增长、技术改造等进行专门扶持。对玻璃器皿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山西省商标、名牌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和5万元奖励。对参加国际、国内重要会展的,按照展费的30%给予资助。对牵头制定有关产品标准的企业,每项奖励1万元。对取得的发明专利,每项奖励1万元。对取得的实用新型专利,每项奖励5000元。对聘用国内权威机构认定的专家来祁县工作的,每年给予1万元的津贴。对被授予省级、市级工艺大师的人才,每年分别给予5000元和3000元的津贴。对企业录用的国际贸易、硅酸盐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每年给予3000元的津贴。
为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外向度,祁县政府持续不断地积极组织玻璃器皿企业参展,每年组织玻璃器皿企业参展两次广交会,固定展位达到了30个。先后组织企业参展了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国际尚品家居展、中国国际轻工消费品展等知名展会,并由政府出资以祁县整体形象进行了统一装修。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准,祁县组织开展了行业技能大赛和艺术大师评选,举办了两届玻璃器皿行业职工技能大赛,评出了吹制、拉挺、捏底、手绘、刻磨花5个工种的50余名技能人才,同时举行了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建议、小节约的“五小评选”,评选出了两届共45名“祁县玻璃器皿工艺美术大师”,对获奖人才和企业进行了奖励。大华公司罗琴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受到国务院表彰。玻璃艺术大师张世跃被中国日用玻璃协会评为“中国玻璃艺术大师”,实现了祁县国家级大师零的突破。
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渠道,祁县投资1000余万元在美国设立了营销中心,年完成销售额800万美元。在太原长风商务区设立了祁县玻璃器皿展示体验中心,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了贸易公司。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精品,祁县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国家玻璃器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标准配备了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先后招募了20余名工作人员,聘请了两名国内知名专家教授。目前中心已通过资质认证并投入使用,已为企业完成检验检测500余批次。检验中心年可接待监督检验1800组、委托检验3200组、技术指导150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所有玻璃器皿、白酒玻璃瓶、玻璃保温瓶、玻璃医用容器产品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规定的玻璃产品整体检测项目等,可有效提升基地整体质量水平。
在政企的不懈努力下,2004年山西祁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2011年被商务部授予“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2012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称号。
今天,祁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和手绘加工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