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正,又名张季端,安徽萧县人,在家里兄弟4人中排行最小,与父母务农为生。张中正开玻璃厂一事,还得从其二哥说起。清朝末年,二哥张中立习武投戎,早年在清兵中任职。辛亥革命后转入军界,当时带部队驻扎在苏州灭渡桥附近。因同南通张謇(晚清状元、中国最早的民族实业家、教育家)交往甚深,受其兴办实业影响,便与僚属办起军中袜厂,大部分用工均为军营眷属。张中立积聚一些财富后,便将父母和四弟张中正从安徽老家接来苏州居住。
天资聪颖的张中正,在苏州读完中学后,即考入东吴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二哥资助下赴比利时留学,专攻玻璃专业。其间,他在比利时娶了一家玻璃厂工程师的女儿为妻,并为其取中文名张右端,后夫妇俩一同回国。凭其兄中立的资助,在盘门外戈登桥(今称“解放桥”)以南,购入四亩多桑园地为基业,于民国十四年(1925)创办苏州第一家玻璃厂,即张中正玻璃厂。
该厂产品以玻璃灯罩、灯座、玻璃杯、糖果瓶之类生活用品为主。后来还试制成功成型眼镜片和窗平板玻璃等。生产设备有一座9只容量为450磅坩锅的圆炉,以及爆口、磨口、烘口、刻花售用等玻璃器皿的简单加工机械。所产灯罩、灯座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销往南通与浙江南浔等地。而玻璃杯等高档品,则主要销往上海。那时,每逢夏末秋初,古城盘门运河内,南来北往的大小货驳船泊满码头,急催装货之繁忙景象屡见不鲜。
据《中国实业志》和《吴县城区工厂概况调查表》记载:厂长张中正,独资经营,资本三千元,聘用职员五人,雇男工八十人,女工六人,童工二十四人。
张中正开办玻璃厂,重了技术却疏于经营管理。两年后竟不慎亏本赤字。无奈中,他于1927年将工厂委托在阊门专做人造珠宝生意的张志清经营,易名“利明玻璃厂”,而自己离苏去了比利时。
1928年,张返回苏州重新经营“张中正玻璃厂”。不料,二三年后工厂又再度亏损。1931年,他将工厂交与表亲高正和、高正琪两兄弟管理。本人则赴上海,在南市打浦桥附近与他人合股开设“江苏玻璃厂”。那高氏兄弟经营工厂近3年未果,1934年遂将工厂转交张华森(张中正之侄、张中立之子)经营。然此人不懂该行业的业务管理,其结果可想而知。
这样到1935年,原来张中正玻璃厂摊子,转由张中立原秘书聂子杨(车坊警察分局分局长)经营,厂名改为“公余玻璃厂”,勉强维持了3年多。后日寇入侵,苏州沦陷。张全家避难重庆、昆明后,终于在1941年将工厂关闭。由此,张中正自开始学业,到创办苏州第一家玻璃厂,经营上几度曲折。张中正本人也于1933年出国侨居比利时,后卒于该国。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张华森一家从重庆回到苏州,欲接过其叔父张中正玻璃厂旧摊子,以图重振旧业。但见厂房破烂,设备残缺,且厂房内还驻有忠义救国军,因而大大挫伤了其振兴之志,遂将库存产品廉价卖空而彻底关闭企业。自此,苏州第一家玻璃厂结束了其历史使命。